古诗文网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写狗
朝代
形式
诗人
不限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树月亮山水写山写水长江黄河儿童写鸟写马田园边塞地名抒情爱国离别送别思乡思念爱情励志的古诗哲理闺怨悼亡写人老师母亲友情战争读书惜时婉约豪放诗经民谣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忧国忧民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关塞乡思饮酒抒怀乐府宴饮相思宫怨湖水辞赋精选游记生活组诗音乐年华感伤故事踏青历史感物兴怀迁谪情怀隐居孤独美人慰勉女子悲秋写鬼和诗归隐登高言志谢绝祭祀伤怀愿望忠君自强瀑布工作梨花君主札记庐山月光妇女怀人回忆寂寞寺庙叙梦怀念友人登楼抱负柳絮竹子寓言怜悯神话别离羁旅思亲美女感叹人生宴会劝勉农民志向狩猎赞美祷词吊古伤今长诗亲情悼念怀才不遇贬谪哀叹岁月哀伤垂钓关怀讽刺怨情失意思归祈盼愤懑钓鱼惜花植物典故凄凉志士生命借景抒情民歌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咏剑惜春溪水写茶赠别死亡寻访赞颂赠诗怅惘议论景点季节人民弃妇叙事军人歌女感恩大雁豪迈山村梦游想象月宫感时忧患忧伤看花无奈托物寄情时光乐歌惜别嘲讽命运品格婚姻写雷即景寓情同情乡村艺术文学重逢书法日出池塘旅途父亲治国除夕游历山林悲愁夜晚豪爽江南山乡劳动歌谣观点寓理落寞楚辞年老生死道德修养襟怀联想写湖古体儿歌理论青春清丽早春即景抒情知识分子人生观忧愁伤春向往祝福怨刺规劝新婚考试牡丹启示自传骚体苦难父母游春寓志离恨忧愤喜悦英雄桃花拜访闺情沙漠军旅身世颂歌咏怀行军艰难传记孝道托古讽今忧思坚贞肖像喝酒农村壮志将士故国闲适莲花怀远怀旧边疆士卒感慨西湖社交地点情人旷达暮春哀思讽喻故乡悲愤绝命民生春游农事劝慰官吏敬爱母爱乐曲心理憧憬山驿黄昏景色荷叶杨柳春雨海棠待客松树歌咏伤今感昔品质纪游渡江题诗借古寄怀橘子风俗伤今追昔赠言学习少女记梦忠义闺思大自然表演祝寿望月民族劝诫自由理想豪情访友燕子夜雨写景状物调笑留恋少年讽谏宿命离愁书信江水批判秋夜遣怀题画寓人春愁豪壮秋雨写景怀古个性战士月夜表文咏志写草写友情怀恋追悔悲哀惆怅悼惜不满借古讽今史论散文忆旧对月热爱哀怨赏花男子追忆退隐勉励征人爱慕祝愿惜人腊梅赋税伤别落花行舟托志游子抒己水乡寒夜望远感激家乡伤感梦境深秋拟古赠答追求惋惜触景生情感悟隐士唱和赏月援引写梅话旧期望抚今忆昔恋情题咏写桥乡风早朝忠贞道士怀春少妇写云宫廷时事哀愁归乡酬赠白菊贫困迎春盼春述志仕途桂花悲凉怨愤杜鹃愤慨纪行苦闷春闺国事忧郁游赏雨后眷恋题赠凭吊悔恨演习送春感时伤事图画思国怨别寻花愁苦赏春丰收船夫闻声谪居月下夕阳邀客歌妓咏古劳作渴望和平秋千序文宽慰鼓励团聚佛法酬答壮志难酬愁思郊游习俗长城借古论今渔人忠告壮志未酬祈祷禅隐贞洁喜爱告诫螃蟹艳情盼望行路写鱼雨夜伤悼暮归往事孤单山峰怀乡祝贺竞渡聚会寄语情思游玩怀古伤心画竹叹恨童谣咏叹江峡愉悦依恋写塔叹息恋人宦游赞扬江河选官制度游仙相聚凭吊古迹舞蹈隐逸悲歌自白即景抒怀洞庭奴隶公文写羊写酒求贤对话分别不舍早教最美月份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乡情友谊孤寂行旅建功立业儿女时间感怀困苦抒情早教离情漂泊关心愁绪揭露社会亲人奔放触景伤情以古讽今春景猖狂歌颂修行长安咏颂写景抒情女性感情骚体赋隐喻警示记游南方秋游说理悲伤写竹态度歌曲思慕寓言诗写燕别情离家美德言怀用人坚强遗憾积极委婉劝学春夜幽怨遗恨天气写树兄弟兴衰念旧声音愁情愤恨乐观禅意朋友分手悲苦托物言志愁闷思妇地方功名亡国托物抒怀写景,隐喻,抒怀心情悲叹秋思冬至秋风应举落第现实遭遇写莲外交争论赠友淡泊写狗写琴自勉艰辛风情宋词精选,写景,怀念,忧愤妻子赞语山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晚上珍惜太阳写物劝谏哀歌以景结情国家寓情于景归家朋党登山优美赠序江边居民感昔伤今弹琴酬和关切写剑解释劝告杂诗游仙诗神仙侠客道理抒志人格困难邀请怨妇新乐府牧童祝酒舟中企盼墓志铭哀悼檄文婚恋抚今追昔愁恨情歌答谢留别古小学古诗游侠咏柳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帝王借凭吊屈追怀奏议乐舞传说秋景钱塘江情郎杯古原野暮色怀古伤今拟人避讳黑暗谋略夫妻哲学激动思怀宫中祭文抒愤相逢谴责边将碑记策略写柳蝴蝶眷念政治厌恶史评悼古伤今碑文用兵祭奠策论感想散曲推崇儒道荐书借古伤今夜景美学叙旧铭文顶真诗坎坷飘泊月色百姓美景怀今离思丈夫荔枝春光借古抒怀消极集句旅客论诗生日寿词追悼借古喻今胜利悲壮忧虑忆往古人应制思想风雨宴游洛阳即事贫穷怀友回文记事咏梅春意悲剧兄妹愉快胞弟游园知己春情客人初夏公子艺妓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爱人亡妻伤痛悲切宋初中古诗戍边豪侠残春祈雨渔父写狼闺妇比喻技艺写松水仙志气闲居答别抚事唱歌抒情思乡以景衬情颂扬游猎矛盾恨别复仇自述舒怀留客知音乐器约会名利写灯恩师留念食物懊悔泰山写虎山居流放侠义诚信写诗高尚应制诗山寺萧瑟感概杂剧胸襟旅人交友砚石农业将军民俗渡河认知小品童年胸怀动物杂言暮年饮宴叙志四季采莲地震种树郊外郁闷祝辞哀痛别愁春天|写人渔夫出征送人思索春江游览假日批评豁达饮茶家人田园诗亲友女童汤圆精神青年湖泊夏至洞庭湖安慰明月怨恨寻春悲痛写画西施厌倦抚昔伤今悠闲教育山河题画诗意境浪漫远游赠酬痛苦建筑落魄组曲晚年冬季隐者打鱼夜市花草叙述宫人自嘲战乱折柳军队抒情感激乡愁写江小岛寂寥媳妇婆婆茶叶相遇写笋希望登上长篇苦痛思夫爱民艰苦积怨凄苦新年豪强美好春社缅怀他乡故人才女屈原艳遇悲观小令好友异乡幻想礼教国破家亡追思湖光山色悼忆亡妓艳词酒宴歌辞评论游说仁政文集送葬写鼠客愁秋日散心迁徙喻人星星怜惜荷塘修身立志赋别对弈冬日愁病出游愤怒科举傍晚湖山奏章杏花思友悲惋演奏花落春残纳谏同僚前途忧心抚今思昔励志咏史怀古
唐朝王维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渔舟逐(zhú)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坐:因为。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wēi)隩(yù),山开旷(kuàng)望旋平陆。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qiáo)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líng)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lóng)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
房栊:房屋的窗户。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yì)。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lǘ)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灵境:指仙境。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hè)今来变。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zhōu zhú shuǐ ài shān chūn
liǎng àn táo huā jiá jīn
zuò kàn hóng shù zhī yuǎn
háng jìn qīng jiàn rén
shān kǒu qián háng shǐ wēi
shān kāi kuàng wàng xuán píng
yáo kàn chù zǎn yún shù
jìn qiān jiā sàn huā zhú
qiáo chū chuán hàn xìng míng
rén wèi gǎi qín
rén gòng zhù líng yuán
hái cóng wài tián yuán
yuè míng sōng xià fáng lóng jìng
chū yún zhōng quǎn xuān
jīng wén zhēng lái
jìng yǐn hái jiā wèn dōu
píng míng xiàng sǎo huā kāi
báo qiáo chéng shuǐ
chū yīn rén jiān
zhì chéng xiān suí hái
xiá shuí zhī yǒu rén shì
shì zhōng yáo wàng kōng yún shān
líng jìng nán wén jiàn
chén xīn wèi jìn xiāng xiàn
chū dòng lùn shān shuǐ
jiā zhōng zhǎng yóu yǎn
wèi jīng guò jiù
ān zhī fēng jīn lái biàn
dāng shí zhī shān shēn
qīng dào yún lín
chūn lái biàn shì táo huā shuǐ
biàn xiān yuán chù xún
唐朝李贺李贺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迷迷,地密密。
天迷迷,地密密,公无出门。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九头熊虺会吞噬人的灵魂,严霜大雪几乎会把人骨折断。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凶恶的狗呀,听谁使唤?闻嗅跳蹿,要把人掀翻。佩兰客,品高行端,可它们要舔舐足掌精髓,却偏把你挑选。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只有天帝指令它们乘轩升天,手持玉星宝剑,倚靠黄金横木,它们才会意足心满。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我虽然跨着大马,却无能归还,因为历阳湖波汹涌如大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剧毒角龙抖动蛇身花纹,张开大嘴如血口大盘;狻猊以虎豹为餐,猰貐以人肉为食。它们狂乱地吐着谗涎,等待把佩兰客送到嘴边。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鲍焦吐枣而死,是因为无能自食其力吗?颜回年少鬓白,是因为呕心沥血吗?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颜回之死并非血气衰竭,鲍焦之死并非违背天意。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天公无道,贤才早陨;之所以会这样,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道公明还怕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屈原。在先王庙,在公卿祠,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作《天问》,抒发情思。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huī)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熊虺:传说中食人魂魄的九头毒蛇。

嗾(sǒu)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嗾:唆使狗的声音。狺狺:狗叫声。索索:内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狗向前闻嗅的模样。佩兰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辞·离骚》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è)。
帝:天帝。乘轩:乘车,坐车。玉星点剑:镶嵌于事的宝剑。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历阳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县。

毒虬(qiú)相视振金环,狻(suān)猊(ní)猰(yà)貐(yǔ)吐馋涎(xián)。
虬:有角的龙。这里指巨大的毒蛇。狻猊:狮子。猰貐:传说中吃人的怪兽。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bìn)毛斑。
鲍焦:周代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出自《风俗通》。颜回:孔子的弟子。31岁就逝世了。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xián)啮,所以致之然。
衔啮:咀嚼。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呵壁书问天: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见楚国先王庙公卿祠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等奇崛的景象,于是,写下了《天问》,对壁呵责,抒写胸中的愁思和满腔的悲愤。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危险的情境,包括天色昏暗、地面阴森、熊虎吞噬人魂、寒冰凝结人骨等恐怖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面对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想要回家,但历阳湖波涛汹涌;毒蛇和野兽如狻猊和猰貐围绕着他,使他感到恐惧。诗人提到的鲍焦和颜回是两位著名的古代学者,他们经过一生的努力,最终都不得不在大自然面前屈服。诗人最后提到公看呵壁书问天,表达了他的无奈与迷茫。整首诗充满了神秘感和哲学性质,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tiān
xióng huī shí rén hún
xuě shuāng duàn rén
sǒu quǎn yín yín xiàng suǒ suǒ
shì zhǎng piān pèi lán
qiǎn chéng xuān zāi
xīng diǎn jiàn huáng jīn è
suī kuà hái
yáng shān
qiú xiàng shì zhèn jīn huán
suān chán xián
bào jiāo shì cǎo mián
yán huí niàn 廿 jiǔ bìn máo bān
yán huí fēi xuè shuāi
bào jiāo wéi tiān
tiān wèi zāo xián niè
suǒ zhì zhī rán
fèn míng yóu gōng xìn
gōng kàn shū wèn tiān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门外的狗叫声为什么大而杂?原来是有官吏急凶凶来到了我家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我不敢怠慢,急忙披衣出门应酬官吏,他是郡府来的官吏,命令我把应纳的钱快快缴上。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我不断乞求:家里无钱粮,能否宽限几日?怎想官吏发怒,反而逼迫的更加凶狂。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我没有办法,只好转身顾家中,东寻西觅,但钱粮终无所获,实在无法可想。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想一想只好去邻家借贷,谁想邻家告诉我:他自己也是一贫如洗。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钱钱钱呀,怎么如此难得?让我只有憔悴心伤。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府记:官府的教令。

语穷乞(qǐ)请期,吏(lì)怒反见尤。
请期:请另定交款日期。见尤:认为有过,加以遣责。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kuì)。
已匮:言钱已用完。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诗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何暄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暗示了悍吏唯恐“猎物”躲逃而“奇袭”的凶暴淫威。

“披衣”写出了主人不敢怠慢地急匆匆去应酬的情状。“欲得钱” 挑明了 “吏来”的目的,可见来者不善。“府记” 二字既照应了标题,又交代了逼祖逼税的后台老板,直把矛头剌向官府,使作品的思想性更有深度。

“穷”写出了主人为缓期交钱而磨破了嘴皮;“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且“怒”又“尤”。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 “怒反见尤”,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杜甫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诗句。

“旋歩”四句写出主人哀求免交不行,缓期无望,而吏又岂能善罢甘休!主人只得转身环顾家中,东寻西觅,但粮钱终无所获。看来唯有的一线希望是向邻人借贷了,但在府记的贪财重赋下,邻居也同样赤贫如洗。“邻人言已匮”这一句看似寻常,实为崎崛。它写出了像主人这样粮钱匮尽的人家何止一户!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使主题更典型、更有普遍性。这种“点”——主人的赤贫,“面”——邻人的“已匮”,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的思想性既有深度(点),又有广度(面)。

“钱钱”的迭用,活画出主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哀叹。大大加强了全诗的悲伤色彩,句中“独憔悴”中的“独”不当“独自”讲,而是“唯有”的意思,因为邻人也巳匮,可见不“独”。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主人对钱难得的感慨,唯有忧愁憔悴而已。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令读者也和主人一起去“憔悴” 了。

全诗仅截取了官差逼租敛税的一个片断,这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尖锐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凶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怨愤。

诗中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丽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这首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人。其轨迹是“狗吠”引出“吏来”——吏来逼出主人“出门应“——出门方知吏来“为得钱”——无钱只得“乞请期”——乞请期的结果招来吏“怒”且“尤”——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顾”——“顾”的结果是“无可为”——“家中”无可为,只好“从邻贷”——“贷”的结果是邻“已匮”——邻已匮,只得独憔淬。诗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进逼。其情节虽没有明显的髙潮,但于平淡中见深度。收到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的出色效果。

gǒu fèi xuān xuān
yǒu lái zài mén
chū mén yīng
qián
qióng qǐng
fǎn jiàn yóu
xuán jiā zhōng
jiā zhōng wéi
wǎng cóng lín dài
lín rén yán kuì
qián qián nán
lìng qiáo cuì
唐朝张籍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gēng)种山田三住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cāng)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lí)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xiàng)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gǔ)客珠百斛(hú),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住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住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住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lǎo nóng jiā pín zài shān zhù
gēng zhǒng shān tián sān
miáo shū shuì duō shí
shū guān cāng huà wéi
suì chú bàng kōng shì
ér dēng shān shōu xiàng shí
西 jiāng jiǎ zhū bǎi
chuán zhōng yǎng quǎn zhǎng shí ròu
唐朝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武陵川径入幽遐(xiá),中有鸡犬秦人家。
幽遐:僻远;深幽。

先时见者为谁耶(yé),源水今流桃复花。
耶: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本诗所引武陵,自然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可以说整首诗都是从其中化出。

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武陵之于桃源,不仅在唐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于初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具有更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绚丽色彩,而且还产生了神奇诡异的仙化意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唐朝社会道教盛行,再加上富裕的生活和繁荣昌盛的社会使得人们追寻心灵深处中对于生命短暂的忧郁。因此,许多笃信道教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会描写他们近乎幻觉式的想象。据刘中文先生考证,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达21题24首之多,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líng chuān jìng yōu xiá
zhōng yǒu quǎn qín rén jiā
xiān shí jiàn zhě wéi shuí
yuán shuǐ jīn liú táo huā
唐朝张籍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gēng)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cāng)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lí)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xiàng)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gǔ)客珠百斛(hú),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山三四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lǎo nóng jiā pín zài shān zhù
gēng zhǒng shān tián sān
miáo shū shuì duō shí
shū guān cāng huà wéi
suì chú bàng kōng shì
ér dēng shān shōu xiàng shí
西 jiāng jiǎ zhū bǎi
chuán zhōng yǎng quǎn zhǎng shí ròu
元朝卢挚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差茅茨。
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
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
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柳濛烟梨雪参(cēn)差(cī),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ǎo),鬓(bìn)发如丝。桑柘(zhè)外秋千女儿,髻(jì)双鸦斜插花枝。转眄(miǎn)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é)诗。
参差:不整齐。 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媪:年老的妇人。柘: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转眄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哦:低声吟咏。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liǔ méng yān xuě cān chà
quǎn fèi chái jīng
yàn chà máo
lǎo pén biān
tián jiā wēng ǎo
bìn
sāng zhè wài qiū qiān ér
shuāng xié chā huā zhī
zhuǎn miǎn shí
yīng tàn háng rén
shàng ò shī
唐朝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武陵川径入幽遐(xiá),中有鸡犬秦人家。
幽遐:僻远;深幽。

先时见者为谁耶(yé),源水今流桃复花。
耶: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本诗所引武陵,自然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可以说整首诗都是从其中化出。

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武陵之于桃源,不仅在唐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于初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具有更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绚丽色彩,而且还产生了神奇诡异的仙化意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唐朝社会道教盛行,再加上富裕的生活和繁荣昌盛的社会使得人们追寻心灵深处中对于生命短暂的忧郁。因此,许多笃信道教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会描写他们近乎幻觉式的想象。据刘中文先生考证,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达21题24首之多,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líng chuān jìng yōu xiá
zhōng yǒu quǎn qín rén jiā
xiān shí jiàn zhě wéi shuí
yuán shuǐ jīn liú táo huā
宋朝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茅草的房,槿木的篱,一条弯弯的小溪,鸡犬各踞南北在自由嬉戏。茭白摇着长长的绿叶,蕹菜开满了小花,门外的溪水,涨满了春的浓绿。听织机响处,轧轧声急。欢快的梭鸣穿透屋墙,唱着农家的田园曲。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槿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槿,落叶灌木。溪曲:小溪弯曲处。菰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中国南方浅水中。春天生新芽,嫩茎名茭白,可作蔬菜。水葓:即蕹菜,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茎中空,亦称空心菜。绿:一作“渌”。听织:听织布声。促:急促。轧轧:象声词。

孙光宪生长在五代的后唐和北宋初期。他很勤学,博通经史。这首《风流子》,在他的八十多首词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描写了田园、村舍的风光,生活气息很浓。词中描绘的是一幅安详的水乡农家图,连鸡犬都在安详地来回觅食,犹如从容不迫的散步,但作者更看出这安详中不息的生机,在叶上,在花上,在门外流水,门里人家。那轧轧织布声却是他蓦然听到的,就从他驻足留恋的流水家传出。于是他知道,在这安详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劳作。

作品所展现的,是一幅水乡农村的风俗画。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个最大特色,是准确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水乡农村的环境、景物以及生活内容,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加以描绘。在一条小溪的拐弯处,一带的槿(音“仅”,一种落叶灌木)篱掩映着几间茅屋。春天已经到来了,溪边浅水中,菰叶长,水葓(音“洪”,一种水草)开,春波荡漾。这是一个安恬宁静的处所,作者又在这幅画面上配上了动态与音响:屋外鸡犬往来觅食,屋内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词中虽然未曾出现人物,但我们已能感受到这农家忙碌的气氛了。全词取材选景的角度和处理都很得当。加之笔墨经济,色调简淡,动静协调,更具有浓郁的农家风味。

在孙光宪之前,文人词中写到农村的,只有刘禹锡的一首《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而在孙光宪之后,苏轼曾写有农村词《浣溪沙》五首,辛弃疾则更有数十首之多。农村词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孙光宪的这首农村词,与他前后绝大部分的农村词一样,都未曾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矛盾痛苦。但是,他毕竟以这首词填补了五代词中农村词的空白,与他的描写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河传》、边塞征战的《酒泉子》等词一起,在题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间词的樊篱。

máo shě jǐn 槿
quǎn nán běi
zhǎng
shuǐ hóng kāi
mén wài chūn zhǎng 绿
tīng zhī
shēng
zhá zhá míng suō chuān 穿
唐朝王维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渔舟逐(zhú)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坐:因为。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wēi)隩(yù),山开旷(kuàng)望旋平陆。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qiáo)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líng)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lóng)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
房栊:房屋的窗户。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yì)。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lǘ)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灵境:指仙境。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hè)今来变。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zhōu zhú shuǐ ài shān chūn
liǎng àn táo huā jiá jīn
zuò kàn hóng shù zhī yuǎn
háng jìn qīng jiàn rén
shān kǒu qián háng shǐ wēi
shān kāi kuàng wàng xuán píng
yáo kàn chù zǎn yún shù
jìn qiān jiā sàn huā zhú
qiáo chū chuán hàn xìng míng
rén wèi gǎi qín
rén gòng zhù líng yuán
hái cóng wài tián yuán
yuè míng sōng xià fáng lóng jìng
chū yún zhōng quǎn xuān
jīng wén zhēng lái
jìng yǐn hái jiā wèn dōu
píng míng xiàng sǎo huā kāi
báo qiáo chéng shuǐ
chū yīn rén jiān
zhì chéng xiān suí hái
xiá shuí zhī yǒu rén shì
shì zhōng yáo wàng kōng yún shān
líng jìng nán wén jiàn
chén xīn wèi jìn xiāng xiàn
chū dòng lùn shān shuǐ
jiā zhōng zhǎng yóu yǎn
wèi jīng guò jiù
ān zhī fēng jīn lái biàn
dāng shí zhī shān shēn
qīng dào yún lín
chūn lái biàn shì táo huā shuǐ
biàn xiān yuán chù xún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