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慰勉
朝代
形式
诗人
不限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树月亮山水写山写水长江黄河儿童写鸟写马田园边塞地名抒情爱国离别送别思乡思念爱情励志的古诗哲理闺怨悼亡写人老师母亲友情战争读书惜时婉约豪放诗经民谣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忧国忧民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关塞乡思饮酒抒怀乐府宴饮相思宫怨湖水辞赋精选游记生活组诗音乐年华感伤故事踏青历史感物兴怀迁谪情怀隐居孤独美人慰勉女子悲秋写鬼和诗归隐登高言志谢绝祭祀伤怀愿望忠君自强瀑布工作梨花君主札记庐山月光妇女怀人回忆寂寞寺庙叙梦怀念友人登楼抱负柳絮竹子寓言怜悯神话别离羁旅思亲美女感叹人生宴会劝勉农民志向狩猎赞美祷词吊古伤今长诗亲情悼念怀才不遇贬谪哀叹岁月哀伤垂钓关怀讽刺怨情失意思归祈盼愤懑钓鱼惜花植物典故凄凉志士生命借景抒情民歌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咏剑惜春溪水写茶赠别死亡寻访赞颂赠诗怅惘议论景点季节人民弃妇叙事军人歌女感恩大雁豪迈山村梦游想象月宫感时忧患忧伤看花无奈托物寄情时光乐歌惜别嘲讽命运品格婚姻写雷即景寓情同情乡村艺术文学重逢书法日出池塘旅途父亲治国除夕游历山林悲愁夜晚豪爽江南山乡劳动歌谣观点寓理落寞楚辞年老生死道德修养襟怀联想写湖古体儿歌理论青春清丽早春即景抒情知识分子人生观忧愁伤春向往祝福怨刺规劝新婚考试牡丹启示自传骚体苦难父母游春寓志离恨忧愤喜悦英雄桃花拜访闺情沙漠军旅身世颂歌咏怀行军艰难传记孝道托古讽今忧思坚贞肖像喝酒农村壮志将士故国闲适莲花怀远怀旧边疆士卒感慨西湖社交地点情人旷达暮春哀思讽喻故乡悲愤绝命民生春游农事劝慰官吏敬爱母爱乐曲心理憧憬山驿黄昏景色荷叶杨柳春雨海棠待客松树歌咏伤今感昔品质纪游渡江题诗借古寄怀橘子风俗伤今追昔赠言学习少女记梦忠义闺思大自然表演祝寿望月民族劝诫自由理想豪情访友燕子夜雨写景状物调笑留恋少年讽谏宿命离愁书信江水批判秋夜遣怀题画寓人春愁豪壮秋雨写景怀古个性战士月夜表文咏志写草写友情怀恋追悔悲哀惆怅悼惜不满借古讽今史论散文忆旧对月热爱哀怨赏花男子追忆退隐勉励征人爱慕祝愿惜人腊梅赋税伤别落花行舟托志游子抒己水乡寒夜望远感激家乡伤感梦境深秋拟古赠答追求惋惜触景生情感悟隐士唱和赏月援引写梅话旧期望抚今忆昔恋情题咏写桥乡风早朝忠贞道士怀春少妇写云宫廷时事哀愁归乡酬赠白菊贫困迎春盼春述志仕途桂花悲凉怨愤杜鹃愤慨纪行苦闷春闺国事忧郁游赏雨后眷恋题赠凭吊悔恨演习送春感时伤事图画思国怨别寻花愁苦赏春丰收船夫闻声谪居月下夕阳邀客歌妓咏古劳作渴望和平秋千序文宽慰鼓励团聚佛法酬答壮志难酬愁思郊游习俗长城借古论今渔人忠告壮志未酬祈祷禅隐贞洁喜爱告诫螃蟹艳情盼望行路写鱼雨夜伤悼暮归往事孤单山峰怀乡祝贺竞渡聚会寄语情思游玩怀古伤心画竹叹恨童谣咏叹江峡愉悦依恋写塔叹息恋人宦游赞扬江河选官制度游仙相聚凭吊古迹舞蹈隐逸悲歌自白即景抒怀洞庭奴隶公文写羊写酒求贤对话分别不舍早教最美月份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乡情友谊孤寂行旅建功立业儿女时间感怀困苦抒情早教离情漂泊关心愁绪揭露社会亲人奔放触景伤情以古讽今春景猖狂歌颂修行长安咏颂写景抒情女性感情骚体赋隐喻警示记游南方秋游说理悲伤写竹态度歌曲思慕寓言诗写燕别情离家美德言怀用人坚强遗憾积极委婉劝学春夜幽怨遗恨天气写树兄弟兴衰念旧声音愁情愤恨乐观禅意朋友分手悲苦托物言志愁闷思妇地方功名亡国托物抒怀写景,隐喻,抒怀心情悲叹秋思冬至秋风应举落第现实遭遇写莲外交争论赠友淡泊写狗写琴自勉艰辛风情宋词精选,写景,怀念,忧愤妻子赞语山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晚上珍惜太阳写物劝谏哀歌以景结情国家寓情于景归家朋党登山优美赠序江边居民感昔伤今弹琴酬和关切写剑解释劝告杂诗游仙诗神仙侠客道理抒志人格困难邀请怨妇新乐府牧童祝酒舟中企盼墓志铭哀悼檄文婚恋抚今追昔愁恨情歌答谢留别古小学古诗游侠咏柳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帝王借凭吊屈追怀奏议乐舞传说秋景钱塘江情郎杯古原野暮色怀古伤今拟人避讳黑暗谋略夫妻哲学激动思怀宫中祭文抒愤相逢谴责边将碑记策略写柳蝴蝶眷念政治厌恶史评悼古伤今碑文用兵祭奠策论感想散曲推崇儒道荐书借古伤今夜景美学叙旧铭文顶真诗坎坷飘泊月色百姓美景怀今离思丈夫荔枝春光借古抒怀消极集句旅客论诗生日寿词追悼借古喻今胜利悲壮忧虑忆往古人应制思想风雨宴游洛阳即事贫穷怀友回文记事咏梅春意悲剧兄妹愉快胞弟游园知己春情客人初夏公子艺妓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爱人亡妻伤痛悲切宋初中古诗戍边豪侠残春祈雨渔父写狼闺妇比喻技艺写松水仙志气闲居答别抚事唱歌抒情思乡以景衬情颂扬游猎矛盾恨别复仇自述舒怀留客知音乐器约会名利写灯恩师留念食物懊悔泰山写虎山居流放侠义诚信写诗高尚应制诗山寺萧瑟感概杂剧胸襟旅人交友砚石农业将军民俗渡河认知小品童年胸怀动物杂言暮年饮宴叙志四季采莲地震种树郊外郁闷祝辞哀痛别愁春天|写人渔夫出征送人思索春江游览假日批评豁达饮茶家人田园诗亲友女童汤圆精神青年湖泊夏至洞庭湖安慰明月怨恨寻春悲痛写画西施厌倦抚昔伤今悠闲教育山河题画诗意境浪漫远游赠酬痛苦建筑落魄组曲晚年冬季隐者打鱼夜市花草叙述宫人自嘲战乱折柳军队抒情感激乡愁写江小岛寂寥媳妇婆婆茶叶相遇写笋希望登上长篇苦痛思夫爱民艰苦积怨凄苦新年豪强美好春社缅怀他乡故人才女屈原艳遇悲观小令好友异乡幻想礼教国破家亡追思湖光山色悼忆亡妓艳词酒宴歌辞评论游说仁政文集送葬写鼠客愁秋日散心迁徙喻人星星怜惜荷塘修身立志赋别对弈冬日愁病出游愤怒科举傍晚湖山奏章杏花思友悲惋演奏花落春残纳谏同僚前途忧心抚今思昔励志咏史怀古
唐朝王维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huī)。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shèng dài yǐn zhě
yīng líng jìn lái guī
suí lìng dōng shān
cǎi wēi
zhì jīn mén yuǎn
shú yún dào fēi
jiāng huái hán shí
jīng luò féng chūn
zhì jiǔ zhǎng ān dào
tóng xīn wéi
háng dāng guì zhào
wèi jīng fēi
yuǎn shù dài háng
chéng dāng luò huī
móu shì yòng
wèi zhī yīn
唐朝王维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huī)。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shèng dài yǐn zhě
yīng líng jìn lái guī
suí lìng dōng shān
cǎi wēi
zhì jīn mén yuǎn
shú yún dào fēi
jiāng huái hán shí
jīng luò féng chūn
zhì jiǔ zhǎng ān dào
tóng xīn wéi
háng dāng guì zhào
wèi jīng fēi
yuǎn shù dài háng
chéng dāng luò huī
móu shì yòng
wèi zhī yīn
宋朝苏轼苏轼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yùn)。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diàn)缙(jìn)绅(shēn)。
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玷:沾辱,自谦之词。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

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xián zāi lìng yǐn
sān shì zhī yùn
rén
yóu míng diàn jìn shēn
guī
èr qǐng liáng tián chù
guī lái
dài yǒu liáng tián shì shí
魏晋曹植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步登北邙(máng)阪(bǎn),遥望洛阳山。
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
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垣(yuán)墙皆顿擗(pǐ),荆棘上参(cān)天。
顿:塌坏。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不见旧耆(qí)老,但睹新少年。
耆: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不复田。
畴:田亩。田:动词,耕种。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清时难屡(lǚ)得,嘉会不可常。
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嘉会:欢会。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终极:穷尽。

愿得展嬿(yàn)婉,我友之朔(shuò)方。
嬿婉:欢乐。我友:指应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亲昵(nì)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昵:朋友。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中馈(kuì)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起高翔。
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施翮:展翅。

其一赏析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场也在军中。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二旬,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场的必经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诗。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这二旬,既交待了诗人综观洛阳的立足点,又为下面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选取了适宜的角度。这样写,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诗中所呈现的景物自然、真切。

接着,诗人写远望中的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往日洛阳繁荣、昌盛的景象不见了,眼前只是一座被焚烧后的寂寞荒城。读到这里,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董卓焚烧洛阳时的情景。初平元年(公元19年),董卓为了逃避关东各州郡联军的讨伐,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里,诗人用何寂寞引起下文,为后面具体描绘洛阳的残破景象作了必要的铺垫。

被焚烧后的洛阳是何等景象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顿擗,倒塌崩裂。这两句的意思是,废的残破不堪的墙壁都断裂了,丛生的荆棘高接云天。这是一幅衰败荒芜的景象。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伤心惨目的大动乱后的社会画图,为上两句所反映的事实作了形象的说明和补充。远望中的洛阳是这样,那么洛阳人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诗中写道: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旧,这里指原先的。耆老,年老、年迈的老人。睹,看见新,指后出生的。诗人眼含热泪,在向读者沉痛地诉说洛阳城中所见到的情景:往日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先后死去了,见到的尽是一些不相识的后生少年。可见,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接着,诗人又继续为我们描绘:色郊外所见到的情景: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田园无人耕种,杂草丛生,路径无法辨识,只好拨开草丛侧身前进,足见其荒芜的严重程度。诗人于此。

摄取生动、具体的圆回,刿毁八似地荔到出仕丛中少一性叫情状,使人感到自然、真实、可信。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旬中的游子指应氏。应氏曾在洛阳居住过。董卓乱起,应场漂泊在外,一直没有回过洛阳,所以说久不归。战乱使家乡一片荒凉,他又怎能辨识家乡田间的小道呢?

以上几句,诗人写遥望中所见及在洛阳所见的情景,在点上进行了必要的渲染,极形象地说明了战乱给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然而,诗人没有就此止笔,而是把视线从点上向面上扩展开来,从洛阳移到整个辽阔的平原: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两句,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采用一种感叹的旬式,用一个何萧条的感叹,和元人烟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凉的寂寞情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二句,是诗人代应场而言。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对于人民的苦难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应场想到即将离开洛阳,平常亲再也不能相亲了,郁积在胸中的忧愁涌上心头,竟使他达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怀。

诗人作这首诗时,距董卓祸乱发生已有二十年之久,而社会景象仍如此荒残,可见当时祸乱给人民所造成危害的程度。诗中从城市的破坏、田园的荒废、人民的死亡,详尽地描绘出战乱之后洛阳和中原广大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千里无人烟凄凉、悲楚的社会现实,是那个时代社会动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形象反映。它可以和历史相印证,也可以和曹操的《篱里行》、王粲《七哀诗》其一、蔡琰《悲愤诗》相印证。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它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突破一般送别诗写作的框框,不是从写送行入手,而是别开生面地描写洛阳衰败残破的景象,而这种残破不堪的景象又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吏上都超出了一般送:日诗的范围。其次,诗人在艺术构思上也独具匠心。开头两旬,总领全诗。诗人登山远望,先从洛阳山下笔,然后再写残破的洛阳、萧条荒凉的原野。最后,抒发游子的离乡别土之情。这样,总述与分写相问,由近及远地展开。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第三,诗歌的语言也很准确、形象、生动。比如:登、望、何寂寞、尽烧焚、皆顿擗、上参天、侧足刀、无人烟等等。写洛阳的残破,诗人用尽烧焚来形容、渲染。尽字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尽字,既写出了董卓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又如:侧足无行径旬中的侧足二字,也用得极妙。诗人把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茜“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代表了曹植前期诗作的一定水平。它是建安诗歌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反映汉末动乱现实的优秀诗篇之一。

其二赏析这首诗着重抒写惜别之情。关于这首诗,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曾评论说: 此诗用意宛转,曲曲入情,以人命之不常,惜别离之难遣,临歧凄楚,行者又非壮游,相爱虽深,愧难援手,留连片晷,但怨不欢,因作强辞自解,妄意会日之长。这些,比较正确地概括了诗歌的含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提供了借鉴。

诗人从清时难得、嘉会不常写起,引起人生短促的感慨,再写欢送宴会,最后以比翼鸟展翅高翔作结,表现了朋友间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慰勉。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世。屡得,多得。嘉会,指美好的朋友聚集的盛会。政治清明的时世难以多得,美好的盛会不能经常。两联对偶句,既有比喻嘉会象政治清明的时世难得那样不能经常,又含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是由于战乱没有平息,社会不安定,国家没有统一,清明的时世没有到来,所以,朋友间的聚会自然就不能经常。诗人流露出对当时国家政治时世的不满和对朋友的聚会的珍惜之情。本诗写送别,先从当时的时势下笔,为后面叙写惜别之情定下了思想基调,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巧妙。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两句,是说天地无穷无尽,没有终极的时候,而人的寿命却象早晨的霜露般短暂。读到这里,使我们联想起曹操在《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刀同是感叹人生之短暂,曹操从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升去,慨义人生明翘召币,半华剀同趔,出丌扁口、似吟低唱,过渡到求贤若渴的高昂情绪,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曹植却从天地没有极限写起,引发出人的寿命象晨霜般短促,蕴含劝慰朋友应珍惜难得的聚会之意。无终极和若朝霜两相对照,明写人生之短暂+,实指对朋友间相聚的珍惜,进一步说明上二句中的嘉会不可常,暗示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

接着,诗人写对应氏兄弟的美好祝愿:愿得展燎婉,我友之朔方。展,申也。嫌婉,安乐而和顺。朔方,北方,此当指邺城而言。应场曾作为曹植的属僚,同曹植一起,随曹操西正马超,路过洛阳,不久,应场受命转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留守于邺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应场在《侍卫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曾以朝雁自喻,说:问子游何乡,戢翼飞徘徊往春翔二土,今冬客南淮。当指这次之朔方。曹植在送行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祝愿朋友诸事如意,平安顺利到达北方。

以下,诗人转入对送别宴会的具体描写。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为了欢送应氏,亲朋们聚集起来,在河的北岸设酒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古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中馈,古代多由妇女主持馈食之事,叫主中馈。谈,进食给长者。这里捐饯行的酒宴。薄,不丰盛。觞,酒杯。尽觞,干杯。难道是酒宴不丰盛?客人们为何饮得不那么欢畅。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叙写朋友间的离别之倩,而是通过询问客人们饮酒不欢畅的原因,暗喻离别时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应氏及朋友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二句,诗人跳出对筵宴的具体描述,向转与朋及涸目驯期翌。删厌厶州“硼屈“蚋“因而期望也就深厚,而诗人又无能为力,无法满足应氏的殷切期望,所以内心感到很惭愧。诗中,蕴含着歉疚、深沉的感情,这种忧郁的感情,可能与其兄曹丕此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五宫中郎将及副丞柜事有关。

接着,诗人继续叙写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曰长。山川险阻而路途遥远,别离的时间已很短促,再次相会的日子将会很长。这二句,一是言其怼朋友即将离别的依恋;二是说明聚会难得,应该珍惜,何不开怀畅饮。它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二句相照应,是对不尽觞的宾客的劝酒辞。

最后两句: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比翼鸟,是指翅膀并在一起飞翔的两只鸟,古人常以此比喻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此处比喻朋友闾的情谊。施翮(禾),展翅。这二句,是在上二句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和发挥。既然朋友聚会很难,而且相会的日子叉很久远,那么盆:么办?诗人展开理想的翅膀,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愿化作比翼鸟,和朋友们展翅高翔。这里,诗人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满含激情,愿与朋友们比翼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送应氏》第二首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色。它主要的特色就是全鬣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诗人写送别的筵宴,先不写其场面和盛况,而是从当时的时势着笔,造成一种聚会难得、机不可失的气氛,领起全篇。接着,正面描写对应氏兄弟的祝愿和欢送。这里,虽然交代了欢送筵宴,但仍未具体描写,只是用中馈岂独薄来反衬,最后以比翼鸟比喻。全诗虚写聚会,实写欢送惜别之情,虚实相生,用意宛转,曲曲入情。此外,对偶句的运用也纯熟自然,恰到好处。比如,清时难屡得,为会刁:可常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等旬式,对偶工整、朋审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dēng běi máng bǎn
yáo wàng luò yáng shān
luò yáng
gōng shì jìn shāo fén
yuán qiáng jiē dùn
jīng shàng cān tiān
jiàn jiù lǎo
dàn xīn shǎo nián
háng jìng
huāng chóu tián
yóu jiǔ guī
shí qiān
zhōng xiāo tiáo
qiān rén yān
niàn píng cháng
jié néng yán
èr qīng shí nán
jiā huì cháng
tiān zhōng
rén mìng ruò cháo shuāng
yuàn zhǎn yàn 嬿 wǎn
yǒu zhī shuò fāng
qīn bìng sòng
zhì jiǔ yáng
zhōng kuì báo
bīn yǐn jìn shāng
ài zhì wàng shēn
kuì zhōng cháng
shān chuān qiě yuǎn
bié huì zhǎng
yuàn wéi niǎo
shī gāo xiáng
唐朝王维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huī)。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shèng dài yǐn zhě
yīng líng jìn lái guī
suí lìng dōng shān
cǎi wēi
zhì jīn mén yuǎn
shú yún dào fēi
jiāng huái hán shí
jīng luò féng chūn
zhì jiǔ zhǎng ān dào
tóng xīn wéi
háng dāng guì zhào
wèi jīng fēi
yuǎn shù dài háng
chéng dāng luò huī
móu shì yòng
wèi zhī yīn
魏晋曹植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步登北邙(máng)阪(bǎn),遥望洛阳山。
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
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垣(yuán)墙皆顿擗(pǐ),荆棘上参(cān)天。
顿:塌坏。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不见旧耆(qí)老,但睹新少年。
耆: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不复田。
畴:田亩。田:动词,耕种。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清时难屡(lǚ)得,嘉会不可常。
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嘉会:欢会。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终极:穷尽。

愿得展嬿(yàn)婉,我友之朔(shuò)方。
嬿婉:欢乐。我友:指应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亲昵(nì)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亲昵:朋友。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中馈(kuì)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起高翔。
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施翮:展翅。

其一赏析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应氏指应场、应璩兄弟。应场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场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场也在军中。之后不久,应场受命为五官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苗诗。这苕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二旬,写信步登上北亡嚣山,洛阳周围的群山便会历历在目。北邙即亡墨山,在洛阳城北,是曹植送应场的必经之路。登和望提挈全诗。只有登上北亡山,才能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这二旬,既交待了诗人综观洛阳的立足点,又为下面描写洛阳的荒凉景象,选取了适宜的角度。这样写,合乎事理,使人感到诗中所呈现的景物自然、真切。

接着,诗人写远望中的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往日洛阳繁荣、昌盛的景象不见了,眼前只是一座被焚烧后的寂寞荒城。读到这里,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董卓焚烧洛阳时的情景。初平元年(公元19年),董卓为了逃避关东各州郡联军的讨伐,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里,诗人用何寂寞引起下文,为后面具体描绘洛阳的残破景象作了必要的铺垫。

被焚烧后的洛阳是何等景象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顿擗,倒塌崩裂。这两句的意思是,废的残破不堪的墙壁都断裂了,丛生的荆棘高接云天。这是一幅衰败荒芜的景象。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伤心惨目的大动乱后的社会画图,为上两句所反映的事实作了形象的说明和补充。远望中的洛阳是这样,那么洛阳人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诗中写道: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旧,这里指原先的。耆老,年老、年迈的老人。睹,看见新,指后出生的。诗人眼含热泪,在向读者沉痛地诉说洛阳城中所见到的情景:往日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先后死去了,见到的尽是一些不相识的后生少年。可见,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多么沉重的灾难。

接着,诗人又继续为我们描绘:色郊外所见到的情景: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田园无人耕种,杂草丛生,路径无法辨识,只好拨开草丛侧身前进,足见其荒芜的严重程度。诗人于此。

摄取生动、具体的圆回,刿毁八似地荔到出仕丛中少一性叫情状,使人感到自然、真实、可信。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旬中的游子指应氏。应氏曾在洛阳居住过。董卓乱起,应场漂泊在外,一直没有回过洛阳,所以说久不归。战乱使家乡一片荒凉,他又怎能辨识家乡田间的小道呢?

以上几句,诗人写遥望中所见及在洛阳所见的情景,在点上进行了必要的渲染,极形象地说明了战乱给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然而,诗人没有就此止笔,而是把视线从点上向面上扩展开来,从洛阳移到整个辽阔的平原: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两句,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采用一种感叹的旬式,用一个何萧条的感叹,和元人烟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凉的寂寞情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二句,是诗人代应场而言。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对于人民的苦难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应场想到即将离开洛阳,平常亲再也不能相亲了,郁积在胸中的忧愁涌上心头,竟使他达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怀。

诗人作这首诗时,距董卓祸乱发生已有二十年之久,而社会景象仍如此荒残,可见当时祸乱给人民所造成危害的程度。诗中从城市的破坏、田园的荒废、人民的死亡,详尽地描绘出战乱之后洛阳和中原广大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千里无人烟凄凉、悲楚的社会现实,是那个时代社会动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形象反映。它可以和历史相印证,也可以和曹操的《篱里行》、王粲《七哀诗》其一、蔡琰《悲愤诗》相印证。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它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突破一般送别诗写作的框框,不是从写送行入手,而是别开生面地描写洛阳衰败残破的景象,而这种残破不堪的景象又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吏上都超出了一般送:日诗的范围。其次,诗人在艺术构思上也独具匠心。开头两旬,总领全诗。诗人登山远望,先从洛阳山下笔,然后再写残破的洛阳、萧条荒凉的原野。最后,抒发游子的离乡别土之情。这样,总述与分写相问,由近及远地展开。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第三,诗歌的语言也很准确、形象、生动。比如:登、望、何寂寞、尽烧焚、皆顿擗、上参天、侧足刀、无人烟等等。写洛阳的残破,诗人用尽烧焚来形容、渲染。尽字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尽字,既写出了董卓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又如:侧足无行径旬中的侧足二字,也用得极妙。诗人把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茜“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代表了曹植前期诗作的一定水平。它是建安诗歌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反映汉末动乱现实的优秀诗篇之一。

其二赏析这首诗着重抒写惜别之情。关于这首诗,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曾评论说: 此诗用意宛转,曲曲入情,以人命之不常,惜别离之难遣,临歧凄楚,行者又非壮游,相爱虽深,愧难援手,留连片晷,但怨不欢,因作强辞自解,妄意会日之长。这些,比较正确地概括了诗歌的含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提供了借鉴。

诗人从清时难得、嘉会不常写起,引起人生短促的感慨,再写欢送宴会,最后以比翼鸟展翅高翔作结,表现了朋友间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慰勉。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世。屡得,多得。嘉会,指美好的朋友聚集的盛会。政治清明的时世难以多得,美好的盛会不能经常。两联对偶句,既有比喻嘉会象政治清明的时世难得那样不能经常,又含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是由于战乱没有平息,社会不安定,国家没有统一,清明的时世没有到来,所以,朋友间的聚会自然就不能经常。诗人流露出对当时国家政治时世的不满和对朋友的聚会的珍惜之情。本诗写送别,先从当时的时势下笔,为后面叙写惜别之情定下了思想基调,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巧妙。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两句,是说天地无穷无尽,没有终极的时候,而人的寿命却象早晨的霜露般短暂。读到这里,使我们联想起曹操在《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刀同是感叹人生之短暂,曹操从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升去,慨义人生明翘召币,半华剀同趔,出丌扁口、似吟低唱,过渡到求贤若渴的高昂情绪,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曹植却从天地没有极限写起,引发出人的寿命象晨霜般短促,蕴含劝慰朋友应珍惜难得的聚会之意。无终极和若朝霜两相对照,明写人生之短暂+,实指对朋友间相聚的珍惜,进一步说明上二句中的嘉会不可常,暗示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

接着,诗人写对应氏兄弟的美好祝愿:愿得展燎婉,我友之朔方。展,申也。嫌婉,安乐而和顺。朔方,北方,此当指邺城而言。应场曾作为曹植的属僚,同曹植一起,随曹操西正马超,路过洛阳,不久,应场受命转为五官将文学,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留守于邺城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应场在《侍卫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曾以朝雁自喻,说:问子游何乡,戢翼飞徘徊往春翔二土,今冬客南淮。当指这次之朔方。曹植在送行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愿:祝愿朋友诸事如意,平安顺利到达北方。

以下,诗人转入对送别宴会的具体描写。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为了欢送应氏,亲朋们聚集起来,在河的北岸设酒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古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中馈,古代多由妇女主持馈食之事,叫主中馈。谈,进食给长者。这里捐饯行的酒宴。薄,不丰盛。觞,酒杯。尽觞,干杯。难道是酒宴不丰盛?客人们为何饮得不那么欢畅。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叙写朋友间的离别之倩,而是通过询问客人们饮酒不欢畅的原因,暗喻离别时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应氏及朋友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二句,诗人跳出对筵宴的具体描述,向转与朋及涸目驯期翌。删厌厶州“硼屈“蚋“因而期望也就深厚,而诗人又无能为力,无法满足应氏的殷切期望,所以内心感到很惭愧。诗中,蕴含着歉疚、深沉的感情,这种忧郁的感情,可能与其兄曹丕此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五宫中郎将及副丞柜事有关。

接着,诗人继续叙写对朋友的依恋之情: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曰长。山川险阻而路途遥远,别离的时间已很短促,再次相会的日子将会很长。这二句,一是言其怼朋友即将离别的依恋;二是说明聚会难得,应该珍惜,何不开怀畅饮。它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二句相照应,是对不尽觞的宾客的劝酒辞。

最后两句: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比翼鸟,是指翅膀并在一起飞翔的两只鸟,古人常以此比喻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此处比喻朋友闾的情谊。施翮(禾),展翅。这二句,是在上二句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和发挥。既然朋友聚会很难,而且相会的日子叉很久远,那么盆:么办?诗人展开理想的翅膀,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愿化作比翼鸟,和朋友们展翅高翔。这里,诗人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满含激情,愿与朋友们比翼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送应氏》第二首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色。它主要的特色就是全鬣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诗人写送别的筵宴,先不写其场面和盛况,而是从当时的时势着笔,造成一种聚会难得、机不可失的气氛,领起全篇。接着,正面描写对应氏兄弟的祝愿和欢送。这里,虽然交代了欢送筵宴,但仍未具体描写,只是用中馈岂独薄来反衬,最后以比翼鸟比喻。全诗虚写聚会,实写欢送惜别之情,虚实相生,用意宛转,曲曲入情。此外,对偶句的运用也纯熟自然,恰到好处。比如,清时难屡得,为会刁:可常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等旬式,对偶工整、朋审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dēng běi máng bǎn
yáo wàng luò yáng shān
luò yáng
gōng shì jìn shāo fén
yuán qiáng jiē dùn
jīng shàng cān tiān
jiàn jiù lǎo
dàn xīn shǎo nián
háng jìng
huāng chóu tián
yóu jiǔ guī
shí qiān
zhōng xiāo tiáo
qiān rén yān
niàn píng cháng
jié néng yán
èr qīng shí nán
jiā huì cháng
tiān zhōng
rén mìng ruò cháo shuāng
yuàn zhǎn yàn 嬿 wǎn
yǒu zhī shuò fāng
qīn bìng sòng
zhì jiǔ yáng
zhōng kuì báo
bīn yǐn jìn shāng
ài zhì wàng shēn
kuì zhōng cháng
shān chuān qiě yuǎn
bié huì zhǎng
yuàn wéi niǎo
shī gāo xiáng
宋朝苏轼苏轼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觅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yùn)。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diàn)缙(jìn)绅(shēn)。
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玷:沾辱,自谦之词。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

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xián zāi lìng yǐn
sān shì zhī yùn
rén
yóu míng diàn jìn shēn
guī
èr qǐng liáng tián chù
guī lái
dài yǒu liáng tián shì shí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