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杨柳

朝代:唐朝 作者:汪遵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yíng pàn liǔ méng méng
suí zhǔ biān tōng
pān shé zèng jūn hái yǒu
cuì méi qīng nèn chūn f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咏柳为题目,引用了“周亚夫军细柳”、“隋炀帝下扬州”的历史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亚夫营畔(pàn)柳濛(méng)濛,隋(suí)主堤(dī)边四路通。
亚夫:指西汉名将周亚夫。营畔柳:《史记》中有“周亚夫军细柳”的经典描写。隋主:指隋炀帝杨广。堤: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在京杭运河两边种植杨柳壮丽景致。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攀折赠君:古人在送别亲友时有折柳寄情的习俗。

相关翻译

杨柳注释

①亚夫:指西汉名将周亚夫。②营畔柳:《史记》中有“周亚夫军细柳”的经典描写。③隋主:指隋炀帝杨广。④堤: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在京杭运河两边种植杨柳壮丽景致。⑤攀折赠君:古人在送别亲友...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杨柳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咏柳为题目,引用了“周亚夫军细柳”、“隋炀帝下扬州”的历史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展开阅读全文∨
作者介绍
汪遵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汪遵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这首诗是在颂扬陶朱公,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名将和重要政治家。第一句表达了陶朱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二句则形容他矫健高傲的风姿,在五湖之间乘风破浪。第三句是暗示,虽然许多人在战国时期能够获得官位和荣誉,但没有一个人像陶朱公那样始终如一地坚持信念和追求。此诗实质上是在赞美陶朱公的勇气、智慧和坚定不移的追求。

píng yuè gōng
piàn fān gāo yáng fēng
zhī zhàn guó guān róng zhě
shuí táo zhū shǐ zhōng
唐朝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秦王朝修筑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全都无法越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虽然他的长城宏伟浩大,高接云天,政权却是迅速瓦解,还不及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fān)戎(róng)不敢过临洮(táo)。
蕃戎:指当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临洮:秦置县名,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毗邻国境,是长城防线上的军事重镇。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yáo)阶三尺高。
尧:帝尧,中国古代的贤君。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在游览长城的过程中偶有所感,认为再强大的军事武力。也远远不如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空前强盛烜赫一时的秦王朝也不能和上古主修仁德的尧庭舜阶相提并论。

qín zhù zhǎng chéng tiě láo
fān róng gǎn guò lín táo
suī rán wàn lián yún
zhēng yáo jiē sān chǐ gāo
唐朝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棹(zhào)月眠流处处通,绿蓑(suō)苇带混元风。
棹:船桨。混元风:指仙风道骨。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灵均:即屈原。孤高事:指屈原的忧国忧民在当时显得曲高和寡。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屈原和渔父江畔问答的典故为题材,赞颂了渔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间接表达了对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但是渔父的消极避世态度在现代是不值得提倡的。

zhào yuè mián liú chù chù tōng
绿 suō wěi dài hún yuán fēng
líng jūn shuō jìn gāo shì
quán xiāo yáo tóng
唐朝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兵散弓残挫(cuò)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兵散弓残挫虎威:指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单枪匹马突重围: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

英雄去尽(xiū)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咏乌江》,本诗是咏怀项羽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第一句就先说明垓下之战项羽的结局,第二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最后两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

bīng sàn gōng cán cuò wēi
dān qiāng zhòng wéi
yīng xióng jìn xiū róng zài
kàn què jiāng dōng guī
唐朝汪遵
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
当年的“聊城之战”整整持续了一年齐军都未攻下,最后竟然只用攻心之术就大败燕军。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田单使用“火牛阵”抵御齐军攻打,最后却因鲁仲连的一封劝降书而军心涣散,不得不撤兵。

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gē)鋋(chán)。
刃血攻聊:指战国时期破燕复齐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聊城之战”。已越年:聊城之战中,由于守聊燕军拼死抵抗,齐军久攻不下,战争持续一年之久。儒术:指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通过和平方式使燕军投降。

田单漫逞(chěng)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田田单:齐国将领,破燕复齐战争的军事统帅。烧牛计:指破燕复齐的经典战役“火牛阵”。 一箭:鲁仲连把劝降书绑在箭上射进聊城,瓦解守聊燕军的士气,使之最终放弃聊城撤兵。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贤士。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战国时期乐毅伐齐直至破燕复齐战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说明了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和平解决战争的明智手段较之田单穷兵黩武的战术更胜一筹,赞颂了鲁仲连高度的战争智慧。

rèn xuè gōng liáo yuè nián
jìng píng shù chán
tián dān màn chěng shāo niú
jiàn zhōng shū zhòng lián
唐朝汪遵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诗题“西河”是水名,在今山西省境内。应是西门豹巧惩“河伯娶妇”的所在地。西门豹是战国初年魏文侯的一位循吏。他做地方的长官时,调查民间疾苦,禁止为河伯娶妇,并征发百姓开渠灌田,兴修水利,是个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西河》即以他的这段佳话为题材。诗的头两句叙述了河伯娶妇陋习的内容。当地每年都要把花容月貌的少女投入水中,活活溺死。这就是河伯(即河神)娶人的习俗。诗句语言平实,叙述概括有表现力。“花貌”之青春年少,“溺”之惨不忍睹,“年年”之时间久远,无时可幸免,均道出了“河伯娶妇”的残酷与荒诞。第二句的“传”字含蓄耐寻,说明这种不合情理的事是地方上的官吏勾结祝巫(古代专以降神召鬼为职业的人)为了搜刮老百姓的钱财而编造出来的。真正祸害人民的不是河伯而是这些贪官、坏人。这个“传”字,下笔虽轻,语气却重,作者的憎恶感情溢于言表。第三句用“明宰投巫”叙述西门豹智斗恶势力。他知道“河伯娶妇”是“从来久远矣”,设法智取,以迷信打击迷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装作真信河伯要娶妇,借口新妇不美,要另找一个,接连把三个巫婆投入河中去向河伯禀告,又把三老扔到河里,使掾吏、豪绅“叩头旦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这样,不用禁令,河伯娶妇的事自然禁绝。“投巫”是颇有戏剧性的一幕,表现了西门豹的机智能干和沉着老练。作者在“宰”前冠以“明”字,充分表现了对西门豹的赞赏和钦佩。

这首诗,重在叙述,句句叙述,四句诗蝉联而下,构成了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再现了历史上一个有意义而有趣的故事。诗中不着议论,议寓叙中,作者不着抒情,情含其中。作者的笔头已由古到今,感情由赞赏到企盼,对现实的针对是不言而喻的,结出了言外之象。作者以史实讽喻现实,用古人以警时人,创作意图是很明确的。这首诗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是本色的咏史诗。

huā mào nián nián shuǐ bīn
chuán shēng rén
cóng míng zǎi tóu hòu
zhí zhì jīn guǐ shén
唐朝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为嫌(xián)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朝野尽陶陶:指楚国末年王室骄奢淫逸濒临亡国的危急局面。陶陶:欢乐的样子。官高:屈原担任三闾大夫,这是一个管理楚国王族的高官。

憔悴莫酬(chóu)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sāo)。
渔父:指屈原在江边和渔父对答的故事。离骚:屈原创作的诗集。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该诗描绘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和对渔父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为嫌朝野尽陶陶”,意思是作者厌恶朝野间的繁华富贵,觉得那些官员们过于纵情享乐。 第二句“不觉官高怨亦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现状的不满,认为那些官员过于自高自大,抱怨也多。 第三句“憔悴莫酬渔父笑”,表示作者并不想追求世俗的成功和名利,反而向往像渔父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苦苦挣扎、憔悴不堪,无法与渔父一般地轻松快乐。 最后一句“浪交千载咏离骚”,则是指作者通过作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回顾历史沧桑,从中汲取灵感,建立自身的文学传统。

wéi xián cháo jìn táo táo
jiào guān gāo yuàn gāo
qiáo cuì chóu xiào
làng jiāo qiān zǎi yǒng sāo
唐朝汪遵
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如雷。
当时若不听弹铗,那得关门半夜开。

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如雷。

当时若不听弹铗,那得关门半夜开。

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gǔ)如雷。
脱逃东奔:指孟尝君趁夜逃出秦国的典故。毂:指车轮。

当时若不听弹铗(jiá),那得关门半夜开。
弹铗:弹剑,指代冯谖,《史记》中记载有“冯谖客孟尝”的典故。此处指代出身寒微但是能力出众的卓越人才。关门半夜开:指孟尝君利用善做鸡鸣的门客假装鸡叫而诈开函谷关的故事。

这首诗来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滁州西涧》。它描述了主人公在逃避祸事时的生动场景。 首先,诗中的“脱祸东奔”指的是主人公为了避免被牵连进一场祸事而选择东逃。接着,“壮气摧”则表达了他无畏无惧、坚定果敢的心态。 紧接着,诗中描写了主人公疾驰奔马的情形。他的马儿奔跑得飞快,轻巧灵活,如同电光一般。同时,马的车轮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更加强调了主人公的决绝和威武。 最后两句,则提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细节。如果不是听从了铗先生(指铗琈)的忠告,及时离开,那么主人公就会错失关门的时机,只能在半夜里等待门再次开启,陷入更大的困境。 总之,“滁州西涧”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勇毅、果敢和聪明才智。

tuō huò dōng bēn zhuàng cuī
fēi diàn léi
dāng shí ruò tīng dàn jiá
guān mén bàn kāi
唐朝汪遵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洗耳尘:指许由“颍水洗耳”的典故。便归云洞任天真:指许由、巢父躲到箕山隐居。

一瓢风入犹嫌(xián)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一瓢风:相传许由隐居箕山,有人丢了一个瓢挂在树上,风吹历历作声,许由觉得烦,弃之。

这首诗的意思是:身处世俗之中,来到溪流边洗涤心灵,然后回到自己的云洞里,去过一种天真自在的生活。即使只享受一点点轻柔的风,也会觉得人间嘈杂无比,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纷扰。诗人呼唤着回归大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

báo shì lín liú ěr chén
biàn 便 guī yún dòng rèn tiān zhēn
piáo fēng yóu xián nào
kuàng rén jiān wàn zhǒng rén
唐朝汪遵
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
鹤发半垂龙节在,不闻青史说封侯。

汉臣曾此作缧(léi)囚,茹(rú)血衣毛十九秋。
汉臣:指苏武。缧囚:囚徒、俘虏。

鹤发半垂龙节在,不闻青史说封侯。
龙节:使节,一根棍子上挂有一串牦牛尾巴的饰物,代表出使证明。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为题材,对苏武持节不变得民族精神大加赞扬,同时也讽刺汉朝统治者刘弗陵没有在苏武回国后重加嘉奖,使忠臣寒心。

hàn chén céng zuò léi qiú
xuè máo shí jiǔ qiū
bàn chuí lóng jiē zài
wén qīng shǐ shuō fēng hóu
更多关于汪遵的古诗>>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