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对话
先秦
形式
诗人
不限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树月亮山水写山写水长江黄河儿童写鸟写马田园边塞地名抒情爱国离别送别思乡思念爱情励志的古诗哲理闺怨悼亡写人老师母亲友情战争读书惜时婉约豪放诗经民谣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忧国忧民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关塞乡思饮酒抒怀乐府宴饮相思宫怨湖水辞赋精选游记生活组诗音乐年华感伤故事踏青历史感物兴怀迁谪情怀隐居孤独美人慰勉女子悲秋写鬼和诗归隐登高言志谢绝祭祀伤怀愿望忠君自强瀑布工作梨花君主札记庐山月光妇女怀人回忆寂寞寺庙叙梦怀念友人登楼抱负柳絮竹子寓言怜悯神话别离羁旅思亲美女感叹人生宴会劝勉农民志向狩猎赞美祷词吊古伤今长诗亲情悼念怀才不遇贬谪哀叹岁月哀伤垂钓关怀讽刺怨情失意思归祈盼愤懑钓鱼惜花植物典故凄凉志士生命借景抒情民歌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咏剑惜春溪水写茶赠别死亡寻访赞颂赠诗怅惘议论景点季节人民弃妇叙事军人歌女感恩大雁豪迈山村梦游想象月宫感时忧患忧伤看花无奈托物寄情时光乐歌惜别嘲讽命运品格婚姻写雷即景寓情同情乡村艺术文学重逢书法日出池塘旅途父亲治国除夕游历山林悲愁夜晚豪爽江南山乡劳动歌谣观点寓理落寞楚辞年老生死道德修养襟怀联想写湖古体儿歌理论青春清丽早春即景抒情知识分子人生观忧愁伤春向往祝福怨刺规劝新婚考试牡丹启示自传骚体苦难父母游春寓志离恨忧愤喜悦英雄桃花拜访闺情沙漠军旅身世颂歌咏怀行军艰难传记孝道托古讽今忧思坚贞肖像喝酒农村壮志将士故国闲适莲花怀远怀旧边疆士卒感慨西湖社交地点情人旷达暮春哀思讽喻故乡悲愤绝命民生春游农事劝慰官吏敬爱母爱乐曲心理憧憬山驿黄昏景色荷叶杨柳春雨海棠待客松树歌咏伤今感昔品质纪游渡江题诗借古寄怀橘子风俗伤今追昔赠言学习少女记梦忠义闺思大自然表演祝寿望月民族劝诫自由理想豪情访友燕子夜雨写景状物调笑留恋少年讽谏宿命离愁书信江水批判秋夜遣怀题画寓人春愁豪壮秋雨写景怀古个性战士月夜表文咏志写草写友情怀恋追悔悲哀惆怅悼惜不满借古讽今史论散文忆旧对月热爱哀怨赏花男子追忆退隐勉励征人爱慕祝愿惜人腊梅赋税伤别落花行舟托志游子抒己水乡寒夜望远感激家乡伤感梦境深秋拟古赠答追求惋惜触景生情感悟隐士唱和赏月援引写梅话旧期望抚今忆昔恋情题咏写桥乡风早朝忠贞道士怀春少妇写云宫廷时事哀愁归乡酬赠白菊贫困迎春盼春述志仕途桂花悲凉怨愤杜鹃愤慨纪行苦闷春闺国事忧郁游赏雨后眷恋题赠凭吊悔恨演习送春感时伤事图画思国怨别寻花愁苦赏春丰收船夫闻声谪居月下夕阳邀客歌妓咏古劳作渴望和平秋千序文宽慰鼓励团聚佛法酬答壮志难酬愁思郊游习俗长城借古论今渔人忠告壮志未酬祈祷禅隐贞洁喜爱告诫螃蟹艳情盼望行路写鱼雨夜伤悼暮归往事孤单山峰怀乡祝贺竞渡聚会寄语情思游玩怀古伤心画竹叹恨童谣咏叹江峡愉悦依恋写塔叹息恋人宦游赞扬江河选官制度游仙相聚凭吊古迹舞蹈隐逸悲歌自白即景抒怀洞庭奴隶公文写羊写酒求贤对话分别不舍早教最美月份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乡情友谊孤寂行旅建功立业儿女时间感怀困苦抒情早教离情漂泊关心愁绪揭露社会亲人奔放触景伤情以古讽今春景猖狂歌颂修行长安咏颂写景抒情女性感情骚体赋隐喻警示记游南方秋游说理悲伤写竹态度歌曲思慕寓言诗写燕别情离家美德言怀用人坚强遗憾积极委婉劝学春夜幽怨遗恨天气写树兄弟兴衰念旧声音愁情愤恨乐观禅意朋友分手悲苦托物言志愁闷思妇地方功名亡国托物抒怀写景,隐喻,抒怀心情悲叹秋思冬至秋风应举落第现实遭遇写莲外交争论赠友淡泊写狗写琴自勉艰辛风情宋词精选,写景,怀念,忧愤妻子赞语山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晚上珍惜太阳写物劝谏哀歌以景结情国家寓情于景归家朋党登山优美赠序江边居民感昔伤今弹琴酬和关切写剑解释劝告杂诗游仙诗神仙侠客道理抒志人格困难邀请怨妇新乐府牧童祝酒舟中企盼墓志铭哀悼檄文婚恋抚今追昔愁恨情歌答谢留别古小学古诗游侠咏柳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帝王借凭吊屈追怀奏议乐舞传说秋景钱塘江情郎杯古原野暮色怀古伤今拟人避讳黑暗谋略夫妻哲学激动思怀宫中祭文抒愤相逢谴责边将碑记策略写柳蝴蝶眷念政治厌恶史评悼古伤今碑文用兵祭奠策论感想散曲推崇儒道荐书借古伤今夜景美学叙旧铭文顶真诗坎坷飘泊月色百姓美景怀今离思丈夫荔枝春光借古抒怀消极集句旅客论诗生日寿词追悼借古喻今胜利悲壮忧虑忆往古人应制思想风雨宴游洛阳即事贫穷怀友回文记事咏梅春意悲剧兄妹愉快胞弟游园知己春情客人初夏公子艺妓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爱人亡妻伤痛悲切宋初中古诗戍边豪侠残春祈雨渔父写狼闺妇比喻技艺写松水仙志气闲居答别抚事唱歌抒情思乡以景衬情颂扬游猎矛盾恨别复仇自述舒怀留客知音乐器约会名利写灯恩师留念食物懊悔泰山写虎山居流放侠义诚信写诗高尚应制诗山寺萧瑟感概杂剧胸襟旅人交友砚石农业将军民俗渡河认知小品童年胸怀动物杂言暮年饮宴叙志四季采莲地震种树郊外郁闷祝辞哀痛别愁春天|写人渔夫出征送人思索春江游览假日批评豁达饮茶家人田园诗亲友女童汤圆精神青年湖泊夏至洞庭湖安慰明月怨恨寻春悲痛写画西施厌倦抚昔伤今悠闲教育山河题画诗意境浪漫远游赠酬痛苦建筑落魄组曲晚年冬季隐者打鱼夜市花草叙述宫人自嘲战乱折柳军队抒情感激乡愁写江小岛寂寥媳妇婆婆茶叶相遇写笋希望登上长篇苦痛思夫爱民艰苦积怨凄苦新年豪强美好春社缅怀他乡故人才女屈原艳遇悲观小令好友异乡幻想礼教国破家亡追思湖光山色悼忆亡妓艳词酒宴歌辞评论游说仁政文集送葬写鼠客愁秋日散心迁徙喻人星星怜惜荷塘修身立志赋别对弈冬日愁病出游愤怒科举傍晚湖山奏章杏花思友悲惋演奏花落春残纳谏同僚前途忧心抚今思昔励志咏史怀古
先秦列御寇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初:刚刚。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孔子不能决也。
决:决断,判定,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kǒng dōng yóu
jiàn liǎng xiǎo ér biàn dòu
wèn
ér yuē shǐ chū shí rén jìn
ér zhōng shí yuǎn
ér yuē chū chū yuǎn
ér zhōng shí jìn
ér yuē chū chū chē gài
zhōng pán
wéi yuǎn zhě xiǎo ér jìn zhě
ér yuē chū chū 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
zhōng tàn tāng
wéi jìn zhě ér yuǎn zhě liáng
kǒng néng jué
liǎng xiǎo ér xiào yuē shú wéi duō zhī
先秦左丘明左丘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为:治理。邑:封邑,采邑。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少:年轻。愿(yuàn):谨慎老实。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利之:使之有利。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栋:栋梁。榱(cuī):屋椽。侨:子产名。厌(yā):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庇(bí):庇护,寄托。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人政:参加管理政务。以:靠,凭借。田猎:打猎。射御:射箭驾车。贯:通“惯”,习惯,熟习。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尝:曾。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虎:子皮名。敏:聪明。务:致力。远:疏远,疏忽。慢:轻视。微:无,非。他日:从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请:请求。听:听凭。行:做。抑(yì):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是以:因此。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 为,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shǐ 使 yǐn wéi
chǎn yuē shǎo
wèi zhī fǒu
yuē yuàn
ài zhī
pàn
shǐ 使 wǎng ér xué yān
zhī zhì
chǎn yuē
rén zhī ài rén
qiú zhī
jīn ài rén zhèng
yóu wèi néng cāo dāo ér shǐ 使
shāng shí duō
zhī ài rén
shāng zhī ér
shuí gǎn qiú ài
zhèng guó
dòng
dòng shé cuī bēng
qiáo jiāng yàn yān
gǎn jìn yán
yǒu měi jǐn
shǐ 使 rén xué zhì yān
guān
shēn zhī suǒ
ér shǐ 使 xué zhě zhì yān
wéi měi jǐn
duō
qiáo wén xué ér hòu zhèng
wèi wén zhèng xué zhě
ruò guǒ háng
yǒu suǒ hài
tián liè
shè guàn
néng huò qín
ruò wèi cháng dēng chē shè
bài yàn shì
xiá huò
yuē shàn zāi
mǐn
wén jūn zhī zhě yuǎn zhě
xiǎo rén zhī xiǎo zhě jìn zhě
xiǎo rén
zài shēn
zhī ér shèn zhī
guān
suǒ shēn
yuǎn ér màn zhī
wēi zhī yán
zhī
yuē wéi zhèng guó
wéi jiā
yān
jīn ér hòu zhī
jīn qǐng suī jiā
tīng ér háng
chǎn yuē rén xīn zhī tóng
miàn yān
gǎn wèi miàn miàn
xīn suǒ wèi wēi
gào
wéi zhōng
wěi zhèng yān
chǎn shì néng wéi zhèng guó
先秦佚名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qīng)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实:这里指财富。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对曰:“昔栾(luán)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xiàn)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róng)狄(dí)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jiù),以免于难。及桓(huán)子,骄泰奢(shē)侈(chǐ),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huì),宜及于难,而赖(lài)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huán)之罪,以亡于楚。夫郤(xì)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shì)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jiàng)。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xiá),何贺之有?”
栾武子:晋国的卿。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顷。是上大夫的俸禄。宗器:祭器。宪则:法制。越:超过。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行刑不疚: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桓子:栾武子的儿子。骄泰:骄慢放纵。艺:度,准则。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怀子:桓子的儿子。修:研究,学习。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郤昭子:晋国的卿。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宠:尊贵荣华。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吊:忧虑。

宣子拜,稽(qǐ)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jiā)吾子之赐。”
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桓叔:韩氏的始祖。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shū xiàng jiàn hán xuān
xuān yōu pín
shū xiàng zhī
xuān yuē yǒu qīng zhī míng ér shí
cóng èr sān
shì yōu
duì yuē luán zhī tián
gōng bèi zōng
xuān háng
shùn xiàn
shǐ 使 yuè zhū hóu
zhū hóu qīn zhī
róng huái 怀 zhī
zhèng jìn guó
háng xíng jiù
miǎn nán
huán
jiāo tài shē chǐ
tān
luè háng zhì
jiǎ huò huì 贿
nán
ér lài zhī méi shēn
huái 怀
gǎi huán zhī háng
ér xiū zhī
miǎn nán
ér huán zhī zuì
wáng chǔ
qiè zhāo
bàn gōng shì
jiā bàn sān jūn
shì chǒng
tài guó
shēn shī cháo
zōng miè jiàng
rán
qiè
sān qīng
chǒng
cháo ér miè
zhī āi
wéi
jīn yǒu luán zhī pín
wéi néng
shì
ruò yōu zhī jiàn
ér huàn huò zhī
jiāng diào xiá
zhī yǒu
xuān bài
shǒu yān
yuē jiāng wáng
lài cún zhī
fēi gǎn zhuān chéng zhī
huán shū xià
jiā zhī
先秦佚名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晋献公要杀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献公宠妾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恃宠欲废申生而立奚齐,借献公出外打猎之时,骊姬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带回献给献公,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待献公打猎回来献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饲犬,犬死。骊姬诬陷太子弑父。献公听信谗言,逼迫申生自缢。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避祸而出逃。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盍(hé):通“何”,何不。安:安逸,安适,舒服。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辞:辞别,诀别。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伯氏:对狐突的敬称。念:记住。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爱其死:吝惜其死。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时年六岁。国家多难:申生预料死后,其弟兄将因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伯氏”二句:是两个相关的假设句。不出:狐突劝申生出逃,申生没有听从,狐突在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就推托有病,在家不出。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赐:恩惠。稽首:叩头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礼。恭:申生的谥号。“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杀,所以谥“恭”。

这篇15字的短文,没有议论,没有说教,甚至没有一句客观的描述和抒情的词语,有的只是一段对话,一段独白,完全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却写得委婉曲折,血泪交织,十分动情。

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能继承君位就诬陷太子,说太子要谋杀其父献公,献公轻信骊姬,逼迫太子申生自尽。申生在被谗蒙冤的情况下,既不申辩以伤君父之心,也不出逃以扬君父之过,终于含冤自杀。文章头一句“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开始就造成一种恐怖、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气氛。骊姬因阴谋得逞而偷着乐的得意神情,老而昏聩的献公要杀亲子的愤怒与沉痛,尽在不言中。而申生众多的兄弟们,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亲者,仇者又会有什么反应?申生自己有什么反应?都令读者产生悬念。然而被杀者申生却坦然自若,从容面对死亡。作者把残酷的环境与申生坦然的心境加以强烈地对比,并在对比的反差中,揭示人物的忠孝之心,塑造人物的形象。先是重耳与申生的对话。申生对重耳的“盍言”、“盍行”的回答,一不辩白,是怕伤老父的心;二不出走,是怕扬父之过。一般情况下的忠孝,不会引人注目;儿子蒙受亲生父亲的冤屈,能无怨无恨,从容就死,就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申生与重耳的对话,表现了申生尽忠尽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辞,乃是尽忠孝于身后。“伯氏”二句,表明申生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君国,想的还是在自己死后贤士大夫如何帮助君上治国安邦。“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这十个字,既表现了他临死前的清醒认识,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对老父、幼弟的深切关爱。饱含感情,一字一泪。这种愚忠愚孝,今天看来,过于迂腐,未免可笑,但此文之所以催人泪下,似乎也正在于一个“愚”字。

jìn xiàn gōng jiāng shā shì shēn shēng
gōng zhòng ěr wèi zhī yuē yán zhī zhì gōng ? ? shì yuē
jūn ān
shì shāng gōng zhī xīn
yuē rán háng ? ? shì yuē
jūn wèi shì jūn
tiān xià yǒu zhī guó zāi ? ? háng zhī ? ? shǐ 使 rén yuē shēn shēng yǒu zuì
niàn shì zhī yán
zhì
shēn shēng gǎn ài
suī rán
jūn lǎo
shǎo
guó jiā duō nán
shì chū ér jūn
shì gǒu chū ér jūn
shēn shēng shòu ér
zài bài shǒu
nǎi
shì wéi gōng shì
先秦佚名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曰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曰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曰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曰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曰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qū)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fèn)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lǒng)五十步而樵(qiáo)采者,死不赦(shè)。’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颜斶:齐国隐士。前:到前面来。趋士:礼贤下士。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dàn)虡(jù)。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yì)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bǐ)野、监门、闾(lǘ)里,士之贱也,曰甚矣!”
石: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役处:效力,供事。知:智,有才智的人。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shùn)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shē)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lù)者辱,祸必握。’故曰:‘矜(jīn)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yáo)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jí)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稍稍:渐渐。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据慢:倨慢,傲慢无礼。约:受阻。握:通“渥”,厚重。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亟:数,频繁。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至圣人:一本作“至圣”。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宣王曰:“嗟(jiē)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pú)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yú)。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自取病:即自取羞辱。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丽都:华丽。尊遂:尊贵显达。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虞:通“娱”,欢乐。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曰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璞: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前人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若将颜斶的不慕权势,与苏秦、张仪之流的苟容邀宠相比,前者如深谷幽兰,后者就是皇宫茅厕的狗尾巴草。尾声“归真反璞”,则余韵回荡,令人遐想。

本文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xuān wáng jiàn yán chù
yuē chù qián
chù yuē yuē wáng qián
xuān wáng shuō
zuǒ yòu yuē wáng
rén jūn
chù
rén chén
wáng yuē chù qián
yuē yuē wáng qián
chù duì yuē chù qián wéi shì
wáng qián wéi shì
shǐ 使 chù wéi shì
shǐ 使 wáng wéi shì
wáng fèn 忿 rán zuò yuē wáng zhě guì
shì guì
duì yuē shì guì ěr
wáng zhě guì
wáng yuē yǒu shuō
chù yuē yǒu
zhě qín gōng
lìng yuē yǒu gǎn liǔ xià lǒng shí ér qiáo cǎi zhě
shè
lìng yuē yǒu néng wáng tóu zhě
fēng wàn hóu
jīn qiān
yóu shì guān zhī
shēng wáng zhī tóu
céng ruò shì zhī lǒng
xuān wáng rán yuè
zuǒ yòu jiē yuē chù lái
chù lái
wáng qiān chéng zhī
ér jiàn qiān shí zhōng
wàn shí
tiān xià zhī shì
rén jiē lái chù
biàn shì bìng jìn
lái
dōng 西 nán běi
gǎn
qiú wàn bèi
ér bǎi xìng qīn
jīn shì zhī gāo zhě
nǎi chēng
ér chù nóng
xià jiān mén
shì zhī jiàn
yuē shèn
chù duì yuē rán
chù wén zhī shí
zhū hóu wàn guó
hòu zhī dào
guì shì zhī
shùn nóng
chū yuè
ér wéi tiān
tāng zhī shí
zhū hóu sān qiān
dāng jīn zhī shì
nán miàn chēng guǎ zhě
nǎi èr shí
yóu guān zhī
fēi shī zhī
shāo shāo zhū miè
miè wáng zhī shí
wéi jiān mén
ān ér yǒu zāi
shì chuán yún
shàng wèi
wèi shí
wéi míng zhě
jiāo shē wéi háng
màn jiāo shē
xiōng zhōng zhī
shì shí ér míng zhě xuē
ér wàng zhě yuē
gōng ér shòu zhě
huò
yuē jīn gōng
yuàn zhì
jiē xìng míng
huá ér shí zhě
shì yáo yǒu jiǔ zuǒ
shùn yǒu yǒu
yǒu chéng
tāng yǒu sān
jīn ér néng chéng míng tiān xià zhě
yǒu
shì jūn wáng xiū wèn
kuì xià xué
shì chéng dào ér yáng gōng míng hòu shì zhě
yáo shùn tāng zhōu wén wáng shì
yuē xíng zhě
xíng zhī jūn
duān zhě
shì zhī běn
shàng jiàn yuán
xià tōng liú
zhì shèng rén míng xué
zhī yǒu zāi
lǎo yuē suī guì
jiàn wéi běn
suī gāo
xià wéi
shì hóu wáng chēng guǎ
shì jiàn běn
fēi guǎ zhě
rén zhī kùn jiàn xià wèi
ér hóu wáng wèi
fēi xià rén ér zūn guì shì
yáo chuán shùn
shùn chuán
zhōu chéng wáng rèn zhōu gōng dàn
ér shì shì chēng yuē míng zhǔ
shì míng shì zhī guì
xuān wáng yuē jiē
jūn yān zāi
guǎ rén bìng ěr
jīn wén jūn zhī yán
nǎi jīn wén rén zhī háng
yuàn qǐng shòu wéi
qiě yán xiān shēng guǎ rén yóu
shí tài láo
chū chéng chē
先秦佚名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信陵君杀晋鄙(bǐ),救邯(hán)郸(dān),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之事。破:打败,打垮。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唐雎(jū)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zēng)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cù)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jǐn)受教。”
憎:憎恨,讨厌,厌烦等不好的方面。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卒然:“卒”通“猝”,突然。谨:郑重。受教:接受教诲。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xìn líng jūn shā jìn
jiù hán dān
qín rén
cún zhào guó
zhào wáng jiāo yíng
táng wèi xìn líng jūn yuē chén wén zhī yuē shì yǒu zhī zhě
yǒu zhī zhě
yǒu wàng zhě
yǒu wàng zhě
xìn líng jūn yuē wèi
duì yuē rén zhī zēng
zhī
zēng rén
ér zhī
rén zhī yǒu
wàng
yǒu rén
wàng
jīn jūn shā jìn
jiù hán dān
qín rén
cún zhào guó
jīn zhào wáng jiāo yíng
rán jiàn zhào wáng
yuàn jūn zhī wàng zhī
xìn líng jūn yuē jǐn shòu jiāo
先秦佚名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齐王使使者问赵赵后。书未发,赵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赵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赵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食(sì):拿食物给人吃。衣(yì):拿衣服给人穿。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叶(shè)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鳏(guān):老而无妻。恤:抚恤。独,老而无子。振:通“赈”,救济。息:繁育。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子万名:以万名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於(wū)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索:求。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wáng shǐ 使 shǐ 使 zhě wèn zhào wēi hòu
shū wèi
wēi hòu wèn shǐ 使 zhě yuē suì yàng xié
mín yàng xié
wáng yàng xié
shǐ 使 zhě shuō
yuē chén fèng shǐ 使 shǐ 使 wēi hòu
jīn wèn wáng ér xiān wèn suì mín
xiān jiàn ér hòu zūn guì zhě
wēi hòu yuē rán
gǒu suì
yǒu mín
gǒu mín
yǒu jūn
yǒu
shě běn ér wèn zhě
nǎi jìn ér wèn zhī yuē yǒu chù shì yuē zhōng
yàng
shì wéi rén
yǒu liáng zhě shí
liáng zhě shí
yǒu zhě
zhě
shì zhù wáng yǎng mín
zhì jīn
yáng yàng
shì wéi rén
āi guān guǎ
zhèn kùn qióng
shì zhù wáng mín zhě
zhì jīn
běi gōng zhī yīng ér yàng
chè huán tiàn
zhì lǎo jià
yǎng
shì jiē mín ér chū xiào qíng zhě
wéi zhì jīn cháo ? ? èr shì
cháo
wáng guó
wàn mín
líng zhòng shàng cún
shì wéi rén
shàng chén wáng
xià zhì jiā
zhōng suǒ jiāo zhū hóu
mín ér chū yòng zhě
wéi zhì jīn shā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yì)君子乎?”(《学而》)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按时地去复习。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拼音:,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亦: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作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子曰:“由,诲(huì)女知(zhì)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 其:大概。

这些诗词摘自《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包含了他们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只有既学习又经常巩固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且感到快乐和满足。这里的“说”可以理解为满足、愉悦。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示见到来自远方的朋友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不被人了解或者被误解也不会发怒。 曾子在接下来的台词中提到了他的日常反思,目的是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忠诚、信用和勤奋。 第四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示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领悟新的道理,从而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第五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习的表面,就无法理解知识的实质;如果仅仅停留在思考的阶段,就可能陷入错误的结论和迷茫。 第六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女儿,告诉她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同样重要,这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第七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错误,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问题,并加以改进。 第八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既要发掘别人的长处,也要找出别人的不足,并据此完善自己。 曾子在接下来的台词中提到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弘毅、任重道远、仁心。 第九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只有在经历过严冬的考验后,才能真正认识松柏树的坚韧不拔和长久不衰。 最后一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示要用“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即对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宽容,避免伤害和冲突。

yuē xué ér shí zhī
shuō
yǒu péng yuǎn fāng lái
rén zhī ér yùn
jūn
céng yuē sān shěng shēn wéi rén móu ér zhōng
péng yǒu jiāo ér xìn
chuán
yuē wēn ér zhī xīn
wéi shī
yuē xué ér wǎng
ér xué dài
yuē yóu
huì zhī zhī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
zhī wéi zhī
shì zhī
yuē jiàn xián yān
jiàn xián ér nèi shěng
yuē sān rén háng
yǒu shī yān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shàn zhě ér gǎi zhī
céng yuē shì hóng
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
rén wéi rèn
zhòng
ér hòu
yuǎn
yuē suì hán
rán hòu zhī sōng bǎi zhī hòu diāo
gòng wèn yuē yǒu yán ér zhōng shēn háng zhī zhě
yuē shù
suǒ
shī rén
先秦佚名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十墨十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十何命焉为?”
十墨十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十杀之。”公输盘不说。
十墨十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十墨十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十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十墨十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十墨十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十墨十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十墨十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十墨十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十墨十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十墨十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十矣,吾不言。”
十墨十亦曰:“吾知十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十墨十曰:“公输十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十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十墨十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服。
公输盘被说服了。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曰:“诺。”
公输盘说:“好吧。”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故。
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十墨十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十墨十: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十”是夫十(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十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十的称呼。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而:表顺承。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十何命焉为?”
夫十:先生,古代对男十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十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十墨十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十杀之。”公输盘不说。
侮:欺侮。臣:墨十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愿借十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说:通“悦”,高兴,愉快。

十墨十曰:“请献十金。”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十)为一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坚守道义。固:坚决,从来。

十墨十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十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十下面要说的话。吾从北方闻十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不得:不能达到目的。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
服:信服。

十墨十曰:“然胡不已乎?”
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十墨十曰:“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诺。”
诺:好,表示同意。

十墨十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yú)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kāng)糟(zāo)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十墨十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ì)麋(mí)鹿满之,江汉之鱼鳖(biē)鼋(yuán)鼍(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zhì)兔鲋(fù)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jīng)有长松文梓(zǐ)楩(pián)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敝舆:破车。褐:粗布衣服。粱肉:好饭好菜。何若:什么样的。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鼍:鳄鱼。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长木:多余的木材。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善哉:好呀。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十墨十解带为城,以牒(dié)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十墨十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十墨十之守圉(yù)有余。
见:召见。牒:木片。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方式。距:通“拒”,抵御。尽:完。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十矣,吾不言。”
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十墨十亦曰:“吾知十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楚王问其故。

十墨十曰:“公输十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十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莫:没有谁。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十学生。已:已经。寇:入侵。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即使。绝:尽。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十墨十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公输》(《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此人“必为有窃疾矣”。因此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只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杀掉他,“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这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凸显人物性格。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它似乎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是心非,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它,墨子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不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墨子还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楚王才被迫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矛盾终于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再者,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

gōng shū pán wéi chǔ zào yún zhī xiè
chéng
jiāng gōng sòng
shí shí wén zhī
háng shí shí
ér zhì yǐng
jiàn gōng shū pán
gōng shū pán yuē shí mìng yān wéi
shí shí yuē běi fāng yǒu chén zhě
yuàn jiè shí shā zhī
gōng shū pán shuō
shí shí yuē qǐng xiàn shí jīn
gōng shū pán yuē shā rén
shí shí
zài bài
yuē qǐng shuō zhī
cóng běi fāng wén shí wéi
jiāng gōng sòng
sòng zuì zhī yǒu
jīng guó yǒu
ér mín
shā suǒ ér zhēng suǒ yǒu
wèi zhì
sòng zuì ér gōng zhī
wèi rén
zhī ér zhēng
wèi zhōng
zhēng ér
wèi qiáng
shā shǎo ér shā zhòng
wèi zhī lèi
gōng shū pán
shí shí yuē rán
gōng shū pán yuē
yán zhī wáng
shí shí yuē jiàn wáng
gōng shū pán yuē nuò
shí shí jiàn wáng
yuē jīn yǒu rén
shě wén xuān
lín yǒu ér qiè zhī
shě jǐn xiù
lín yǒu duǎn ér qiè zhī
shě liáng ròu
lín yǒu kāng zāo ér qiè zhī wéi ruò rén
wáng yuē wéi yǒu qiè
shí shí yuē jīng zhī fāng qiān
sòng zhī fāng bǎi
yóu wén xuān zhī
jīng yǒu yún mèng
鹿 mǎn zhī
jiāng hàn zhī biē yuán tuó wéi tiān xià
sòng suǒ wèi zhì zhě
yóu liáng ròu zhī kāng zāo
jīng yǒu zhǎng sōng wén pián nán zhāng
sòng zhǎng
yóu jǐn xiù zhī duǎn
chén wáng zhī gōng sòng
wéi tóng lèi
wáng yuē shàn zāi
suī rán
gōng shū pán wéi wéi yún
sòng
shì jiàn gōng shū pán
shí shí jiě dài wéi chéng
dié wéi xiè
gōng shū pán jiǔ shè gōng chéng zhī biàn
shí shí jiǔ zhī
gōng shū pán zhī gōng xiè jìn
shí shí zhī shǒu yǒu
gōng shū pán
ér yuē zhī suǒ shí
yán
shí shí yuē zhī shí zhī suǒ
yán
chǔ wáng wèn
shí shí yuē gōng shū shí zhī guò shā chén
shā chén
sòng néng shǒu
nǎi gōng
rán chén zhī shí qín huá děng sān bǎi rén
chí chén shǒu zhī
zài sòng chéng shàng ér dài chǔ kòu
suī shā chén
néng jué
chǔ wáng yuē shàn zāi
qǐng gōng sòng
shí shí guī
guò sòng
tiān
zhōng
shǒu zhě nèi
yuē zhì shén zhě
zhòng rén zhī gōng
zhēng míng zhě
zhòng rén zhī zhī
先秦左丘明左丘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为:治理。邑:封邑,采邑。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少:年轻。愿(yuàn):谨慎老实。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利之:使之有利。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栋:栋梁。榱(cuī):屋椽。侨:子产名。厌(yā):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庇(bí):庇护,寄托。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人政:参加管理政务。以:靠,凭借。田猎:打猎。射御:射箭驾车。贯:通“惯”,习惯,熟习。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尝:曾。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虎:子皮名。敏:聪明。务:致力。远:疏远,疏忽。慢:轻视。微:无,非。他日:从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请:请求。听:听凭。行:做。抑(yì):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是以:因此。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 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shǐ 使 yǐn wéi
chǎn yuē shǎo
wèi zhī fǒu
yuē yuàn
ài zhī
pàn
shǐ 使 wǎng ér xué yān
zhī zhì
chǎn yuē
rén zhī ài rén
qiú zhī
jīn ài rén zhèng
yóu wèi néng cāo dāo ér shǐ 使
shāng shí duō
zhī ài rén
shāng zhī ér
shuí gǎn qiú ài
zhèng guó
dòng
dòng shé cuī bēng
qiáo jiāng yàn yān
gǎn jìn yán
yǒu měi jǐn
shǐ 使 rén xué zhì yān
guān
shēn zhī suǒ
ér shǐ 使 xué zhě zhì yān
wéi měi jǐn
duō
qiáo wén xué ér hòu zhèng
wèi wén zhèng xué zhě
ruò guǒ háng
yǒu suǒ hài
tián liè
shè guàn
néng huò qín
ruò wèi cháng dēng chē shè
bài yàn shì
xiá huò
yuē shàn zāi
mǐn
wén jūn zhī zhě yuǎn zhě
xiǎo rén zhī xiǎo zhě jìn zhě
xiǎo rén
zài shēn
zhī ér shèn zhī
guān
suǒ shēn
yuǎn ér màn zhī
wēi zhī yán
zhī
yuē wéi zhèng guó
wéi jiā
yān
jīn ér hòu zhī
jīn qǐng suī jiā
tīng ér háng
chǎn yuē rén xīn zhī tóng
miàn yān
gǎn wèi miàn miàn
xīn suǒ wèi wēi
gào
wéi zhōng
wěi zhèng yān
chǎn shì néng wéi zhèng guó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