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潘阆介绍

潘阆
潘阆(?─1009)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潘阆(?─1009)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相关资料
潘阆(làng),为人疏狂放荡,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太平兴国七年(982),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预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 ...展开阅读全文∨
装鬼  柳开,宋初文学大家,一惯尚气自任,常被潘阆所嘲笑。端拱年间,柳开出知全州,途经扬州,做为朋友的潘阆自然要迎送一番。二人来到馆驿,见一堂门窗严闭,十分诡秘。吏曰:凡宿者多不自 ...展开阅读全文∨
潘阆诗才不俗,当时苏州才子许洞,恃才傲物,常把僧人、隐士一类不放在眼中,但《赠潘阆》一诗却说:“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仰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补衲,归中条。我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宋朝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争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觉:睡醒。尚:还(hái),仍然。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的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zhǎng guān cháo
mǎn guō rén zhēng jiāng shàng wàng
lái cāng zhēng jìn chéng kōng
wàn miàn shēng zhōng
nòng cháo ér xiàng tāo tóu
shǒu hóng shī 湿
bié lái xiàng mèng zhōng kàn
mèng jiào shàng xīn hán
宋朝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lán)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yǔ)正清秋。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尽日:整天。凭:靠着。阑:横格栅门。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依约:隐隐约约。白鸟:白鸥。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zhǎng 西
jìn píng lán lóu shàng wàng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diào zhōu
dǎo 屿 zhèng qīng qiū
shēng yuē huā
bái niǎo chéng háng jīng
bié lái xián zhěng diào gān 竿
shuǐ yún hán
宋朝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停我都曾经游览过。山里气候宜人,就算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前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酒泉子: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有二体:一见于敦煌曲子词,双调四十九字。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前有北高峰。三竺: 山名。有前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 石门涧旁。几行游,一作“旧曾游”。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 日是末伏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 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lán)看,终是欠峰峦!
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啸:撮口长呼。画阑:彩绘的阑干。此代指画廊。欠峰峦:欠,欠缺;不足。此指画中 的山峦不够美。

这首词写对杭州西山的回忆。上片以“三伏似清秋写出灵隐寺、玲泉亭古木参天,凉爽宜人;下片以白猿攀树,长啸远去,写灵隐山冷清幽静,最后以画不如真景,反衬灵隐山峰峦之美。该词词意含蓄沉稳,绘景采用白描、想像和反衬等表现手法,清幽神奇,自然美感。

“长忆西山”,起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灵隐寺前三竺后”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后来苏轼《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诗用“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来写此间景物,便是脱胎于潘阆的。“冷泉亭上旧曾游”,冷泉在灵隐寺前。上句是远景大景,这句是近景小景;在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三伏似清秋”,意思是说在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在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在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下片“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声何处去”,这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在这两句中似乎还在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已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阑,说在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这首词抒写作者对杭州西山的深挚眷恋,表达方法含蓄隐曲,选词炼句也以不露机锋为主,因而词风可入沉稳一路。此外,词中写景,交替使用了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方法,可是偏偏不去用力刻画西山的具体形象。这种写法,虽然不像精雕细刻的风景诗文那样,能够让人以读当游,然而作者却便于利用自已强烈的感受去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以至产生急欲亲往一游的迫切愿望,因而别有一种艺术效果。

zhǎng 西 shān
líng yǐn qián sān zhú hòu
lěng quán tíng shàng jiù céng yóu
sān qīng qiū
bái yuán shí jiàn pān gāo shù
zhǎng xiào shēng chù
bié lái xiàng huà lán kàn
zhōng shì qiàn fēng luán
宋朝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dài)簇(cù)。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duó)。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芰(jì计)荷:出水的荷花。铎:大铃的一种。役:动词。差使。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心的门窗心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心临湖,湖心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心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心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心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心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心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心,无论由点及心,或由心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zhǎng shān
shān zài xīn dài
sēng fáng miàn xiàng kāi
qīng zhào hái lái
xiāng pēn lián yún
shàng qīng shēng yán xià duó
bié lái chén rén
kōng mèng hún fēi
宋朝潘阆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长久以来对于钱塘江的思念和向往,将其比作天上仙境。在这里,房屋林立,绿树成荫,到处都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窗前四季异彩纷呈的花朵竞相绽放,而门窗的遮挡明显分明。但是,时间过得飞快,曾经眼前的隋柳已经历经几个秋天,作者渴望再次重游远方的钱塘江。

zhǎng qián táng
shì rén huán shì tiān shàng
wàn jiā yǎn yìng cuì wēi jiān
chù chù shuǐ chán chán
huā dāng chuāng fàng
chū fèn míng zài píng zhàng
bié lái suí liǔ jīng qiū
zhòng yóu
宋朝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觉:睡醒。尚:还(hái),仍然。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上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上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的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上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zhǎng guān cháo
mǎn guō rén zhēng jiāng shàng wàng
lái cāng hǎi jìn chéng kōng
wàn miàn shēng zhōng
nòng cháo ér xiàng tāo tóu
shǒu hóng shī 湿
bié lái xiàng mèng zhōng kàn
mèng jiào shàng xīn hán
宋朝潘阆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出出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怀念钱塘江的美景和令人陶醉的氛围。他认为钱塘江不仅美丽壮观,而且超越尘世,仿佛来自天堂。在江边的房屋中,许多家庭与翠绿的植物相互衬托,随着江水的流淌,发出轻柔的声音。异域风景很美,四季不同的花朵也随时开放着,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同时,这个地方的建筑和屏障十分清晰明了,使人感到安全。作者已经离开了这里,再次回到这里的日子期待着。

zhǎng qián táng
shì rén huán shì tiān shàng
wàn jiā yǎn yìng cuì wēi jiān
chū chū shuǐ chán chán
huā dāng chuāng fàng
chū fèn míng zài píng zhàng
bié lái suí liǔ jīng qiū
zhòng yóu
宋朝潘阆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
僧房携杖遍曾游。
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
钟梵清宵彻天汉。
别来遥礼只焚香。
便恐是西方。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长时间在钱塘江畔游历的经历,他曾经到过三百个寺庙,与僧侣交谈,讨论佛教思想,以此消除内心的忧虑。他还描述了栴檀楼阁和云霞,以及清夜里的钟声和梵唱。最后,他告别了这个地方,并献上香火,对可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地表示担忧。

zhǎng qián táng
lín shuǐ bàng shān sān bǎi
sēng fáng xié zhàng biàn céng yóu
xián huà jiào wàng yōu
zhān tán lóu yún xiá pàn
zhōng fàn qīng xiāo chè tiān hàn
bié lái yáo zhī fén xiāng
biàn 便 kǒng shì 西 fāng
宋朝潘阆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
吴姬个个是神仙。
竞野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
野人只合其中老。
别来已是二十年。
东望眼将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忆起西湖的美景和传说中吴姬的神仙般的美貌,以及在湖上乘坐木兰船竞渡的场景。楼台聚集在一起,看起来像是漂浮在蓬莱岛上。只有野人才会在这里老去,而二十年过去了,诗人远望东方,觉得自己的目光已经穿透了远方的天空。整首诗表达了对长久以来的美好回忆和追忆过去的情感。

zhǎng 西
shàng chūn lái xiàn jǐng
shì shén xiān
jìng lán chuán
lóu tái péng dǎo
rén zhī zhōng lǎo
bié lái shì èr shí nián
dōng wàng yǎn jiāng chuān 穿
宋朝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lán)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yǔ)正清秋。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尽日:整天。凭:靠着。阑:横格栅门。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依约:隐隐约约。白鸟:白鸥。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zhǎng 西
jìn píng lán lóu shàng wàng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diào zhōu
dǎo 屿 zhèng qīng qiū
shēng yuē huā
bái niǎo chéng háng jīng
bié lái xián zhěng diào gān 竿
shuǐ yún hán
更多关于潘阆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