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夏天
朝代
形式
白居易
不限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树月亮山水写山写水长江黄河儿童写鸟写马田园边塞地名抒情爱国离别送别思乡思念爱情励志的古诗哲理闺怨悼亡写人老师母亲友情战争读书惜时婉约豪放诗经民谣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忧国忧民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关塞乡思饮酒抒怀乐府宴饮相思宫怨湖水辞赋精选游记生活组诗音乐年华感伤故事踏青历史感物兴怀迁谪情怀隐居孤独美人慰勉女子悲秋写鬼和诗归隐登高言志谢绝祭祀伤怀愿望忠君自强瀑布工作梨花君主札记庐山月光妇女怀人回忆寂寞寺庙叙梦怀念友人登楼抱负柳絮竹子寓言怜悯神话别离羁旅思亲美女感叹人生宴会劝勉农民志向狩猎赞美祷词吊古伤今长诗亲情悼念怀才不遇贬谪哀叹岁月哀伤垂钓关怀讽刺怨情失意思归祈盼愤懑钓鱼惜花植物典故凄凉志士生命借景抒情民歌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咏剑惜春溪水写茶赠别死亡寻访赞颂赠诗怅惘议论景点季节人民弃妇叙事军人歌女感恩大雁豪迈山村梦游想象月宫感时忧患忧伤看花无奈托物寄情时光乐歌惜别嘲讽命运品格婚姻写雷即景寓情同情乡村艺术文学重逢书法日出池塘旅途父亲治国除夕游历山林悲愁夜晚豪爽江南山乡劳动歌谣观点寓理落寞楚辞年老生死道德修养襟怀联想写湖古体儿歌理论青春清丽早春即景抒情知识分子人生观忧愁伤春向往祝福怨刺规劝新婚考试牡丹启示自传骚体苦难父母游春寓志离恨忧愤喜悦英雄桃花拜访闺情沙漠军旅身世颂歌咏怀行军艰难传记孝道托古讽今忧思坚贞肖像喝酒农村壮志将士故国闲适莲花怀远怀旧边疆士卒感慨西湖社交地点情人旷达暮春哀思讽喻故乡悲愤绝命民生春游农事劝慰官吏敬爱母爱乐曲心理憧憬山驿黄昏景色荷叶杨柳春雨海棠待客松树歌咏伤今感昔品质纪游渡江题诗借古寄怀橘子风俗伤今追昔赠言学习少女记梦忠义闺思大自然表演祝寿望月民族劝诫自由理想豪情访友燕子夜雨写景状物调笑留恋少年讽谏宿命离愁书信江水批判秋夜遣怀题画寓人春愁豪壮秋雨写景怀古个性战士月夜表文咏志写草写友情怀恋追悔悲哀惆怅悼惜不满借古讽今史论散文忆旧对月热爱哀怨赏花男子追忆退隐勉励征人爱慕祝愿惜人腊梅赋税伤别落花行舟托志游子抒己水乡寒夜望远感激家乡伤感梦境深秋拟古赠答追求惋惜触景生情感悟隐士唱和赏月援引写梅话旧期望抚今忆昔恋情题咏写桥乡风早朝忠贞道士怀春少妇写云宫廷时事哀愁归乡酬赠白菊贫困迎春盼春述志仕途桂花悲凉怨愤杜鹃愤慨纪行苦闷春闺国事忧郁游赏雨后眷恋题赠凭吊悔恨演习送春感时伤事图画思国怨别寻花愁苦赏春丰收船夫闻声谪居月下夕阳邀客歌妓咏古劳作渴望和平秋千序文宽慰鼓励团聚佛法酬答壮志难酬愁思郊游习俗长城借古论今渔人忠告壮志未酬祈祷禅隐贞洁喜爱告诫螃蟹艳情盼望行路写鱼雨夜伤悼暮归往事孤单山峰怀乡祝贺竞渡聚会寄语情思游玩怀古伤心画竹叹恨童谣咏叹江峡愉悦依恋写塔叹息恋人宦游赞扬江河选官制度游仙相聚凭吊古迹舞蹈隐逸悲歌自白即景抒怀洞庭奴隶公文写羊写酒求贤对话分别不舍早教最美月份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乡情友谊孤寂行旅建功立业儿女时间感怀困苦抒情早教离情漂泊关心愁绪揭露社会亲人奔放触景伤情以古讽今春景猖狂歌颂修行长安咏颂写景抒情女性感情骚体赋隐喻警示记游南方秋游说理悲伤写竹态度歌曲思慕寓言诗写燕别情离家美德言怀用人坚强遗憾积极委婉劝学春夜幽怨遗恨天气写树兄弟兴衰念旧声音愁情愤恨乐观禅意朋友分手悲苦托物言志愁闷思妇地方功名亡国托物抒怀写景,隐喻,抒怀心情悲叹秋思冬至秋风应举落第现实遭遇写莲外交争论赠友淡泊写狗写琴自勉艰辛风情宋词精选,写景,怀念,忧愤妻子赞语山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晚上珍惜太阳写物劝谏哀歌以景结情国家寓情于景归家朋党登山优美赠序江边居民感昔伤今弹琴酬和关切写剑解释劝告杂诗游仙诗神仙侠客道理抒志人格困难邀请怨妇新乐府牧童祝酒舟中企盼墓志铭哀悼檄文婚恋抚今追昔愁恨情歌答谢留别古小学古诗游侠咏柳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帝王借凭吊屈追怀奏议乐舞传说秋景钱塘江情郎杯古原野暮色怀古伤今拟人避讳黑暗谋略夫妻哲学激动思怀宫中祭文抒愤相逢谴责边将碑记策略写柳蝴蝶眷念政治厌恶史评悼古伤今碑文用兵祭奠策论感想散曲推崇儒道荐书借古伤今夜景美学叙旧铭文顶真诗坎坷飘泊月色百姓美景怀今离思丈夫荔枝春光借古抒怀消极集句旅客论诗生日寿词追悼借古喻今胜利悲壮忧虑忆往古人应制思想风雨宴游洛阳即事贫穷怀友回文记事咏梅春意悲剧兄妹愉快胞弟游园知己春情客人初夏公子艺妓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爱人亡妻伤痛悲切宋初中古诗戍边豪侠残春祈雨渔父写狼闺妇比喻技艺写松水仙志气闲居答别抚事唱歌抒情思乡以景衬情颂扬游猎矛盾恨别复仇自述舒怀留客知音乐器约会名利写灯恩师留念食物懊悔泰山写虎山居流放侠义诚信写诗高尚应制诗山寺萧瑟感概杂剧胸襟旅人交友砚石农业将军民俗渡河认知小品童年胸怀动物杂言暮年饮宴叙志四季采莲地震种树郊外郁闷祝辞哀痛别愁春天|写人渔夫出征送人思索春江游览假日批评豁达饮茶家人田园诗亲友女童汤圆精神青年湖泊夏至洞庭湖安慰明月怨恨寻春悲痛写画西施厌倦抚昔伤今悠闲教育山河题画诗意境浪漫远游赠酬痛苦建筑落魄组曲晚年冬季隐者打鱼夜市花草叙述宫人自嘲战乱折柳军队抒情感激乡愁写江小岛寂寥媳妇婆婆茶叶相遇写笋希望登上长篇苦痛思夫爱民艰苦积怨凄苦新年豪强美好春社缅怀他乡故人才女屈原艳遇悲观小令好友异乡幻想礼教国破家亡追思湖光山色悼忆亡妓艳词酒宴歌辞评论游说仁政文集送葬写鼠客愁秋日散心迁徙喻人星星怜惜荷塘修身立志赋别对弈冬日愁病出游愤怒科举傍晚湖山奏章杏花思友悲惋演奏花落春残纳谏同僚前途忧心抚今思昔励志咏史怀古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我:指作者自己。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tián jiā shǎo xián yuè
yuè rén bèi máng
lái nán fēng
xiǎo mài lǒng huáng
dān shí
tóng zhì xié jiāng
xiàng suí xiǎng tián
dīng zhuàng zài nán gāng
zhēng shǔ
bèi zhuó yán tiān guāng
jìn zhī
dàn xià zhǎng
yǒu pín rén
bào zài páng
yòu shǒu bǐng suì
zuǒ xuán kuāng
tīng xiàng yán
wén zhě wéi bēi shāng
jiā tián shū shuì jìn
shí chōng cháng
jīn gōng
céng shì nóng sāng
sān bǎi shí
suì yàn yǒu liáng
niàn kuì
jìn néng wàng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我:指作者自己。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tián jiā shǎo xián yuè
yuè rén bèi máng
lái nán fēng
xiǎo mài lǒng huáng
dān shí
tóng zhì xié jiāng
xiàng suí xiǎng tián
dīng zhuàng zài nán gāng
zhēng shǔ
bèi zhuó yán tiān guāng
jìn zhī
dàn xià zhǎng
yǒu pín rén
bào zài páng
yòu shǒu bǐng suì
zuǒ xuán kuāng
tīng xiàng yán
wén zhě wéi bēi shāng
jiā tián shū shuì jìn
shí chōng cháng
jīn gōng
céng shì nóng sāng
sān bǎi shí
suì yàn yǒu liáng
niàn kuì
jìn néng wàng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茫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pàn),星河一道水中央。
四畔:四边。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平沙:平地。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shǔ)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就:近,到。消暑:消除暑气。较:又作“校”。

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hǎi tiān dōng wàng máng máng
shān shì chuān xíng kuò máng zhǎng
dēng huǒ wàn jiā chéng pàn
xīng dào shuǐ zhōng yāng
fēng chuī qíng tiān
yuè zhào píng shā xià shuāng
néng jiù jiāng lóu xiāo shǔ fǒu
jūn máo shě jiào qīng liáng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我:指作者自己。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tián jiā shǎo xián yuè
yuè rén bèi máng
lái nán fēng
xiǎo mài lǒng huáng
dān shí
tóng zhì xié jiāng
xiàng suí xiǎng tián
dīng zhuàng zài nán gāng
zhēng shǔ
bèi zhuó yán tiān guāng
jìn zhī
dàn xià zhǎng
yǒu pín rén
bào zài páng
yòu shǒu bǐng suì
zuǒ xuán kuāng
tīng xiàng yán
wén zhě wéi bēi shāng
jiā tián shū shuì jìn
shí chōng cháng
jīn gōng
céng shì nóng sāng
sān bǎi shí
suì yàn yǒu liáng
niàn kuì
jìn néng wàng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pàn),星河一道水中央。
四畔:四边。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平沙:平地。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shǔ)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就:近,到。消暑:消除暑气。较:又作“校”。

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一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一,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一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hǎi tiān dōng wàng máng máng
shān shì chuān xíng kuò zhǎng
dēng huǒ wàn jiā chéng pàn
xīng dào shuǐ zhōng yāng
fēng chuī qíng tiān
yuè zhào píng shā xià shuāng
néng jiù jiāng lóu xiāo shǔ fǒu
jūn máo shě jiào qīng liáng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深,草木繁茂枝丫纵横交错。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荒落之处几只小船散乱的停放着,篱笆疏散好像是一个小小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闲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家里酒窖的门一打开顿时香气扑鼻。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整日困倦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阴交:私下交结。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野渡: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篱落:篱笆。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yōng)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慵闲:慵懒闲适。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春夏交替的田园景象,夕阳下,水面上积聚着春天的雨水,周围是茂密的夏季树木。船只在水中穿梭,像是在野外穿越一般,篱笆围着的小院看起来就像是江南村庄。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弹奏琴、开启酒坛,尽情享受悠闲时光,没有烦恼,只有小娇孙的陪伴。整个诗歌氛围优美惬意,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shuǐ chūn táng wǎn
yīn jiāo xià fán
zhōu chuán
luò jiāng cūn
jìng qín chuáng
xiāng kāi jiǔ mén
yōng xián shì
shí nòng xiǎo jiāo sūn
唐朝白居易白居易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暮春时分,各色花卉都已经凋谢了,但初夏将来,芳草十分繁茂。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和暖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到我家池塘边的树林中。

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风来时把池塘里的浮萍吹散,风停时浮萍又聚集在了一起。池中的红鲤鱼不时跳出水面又沉回池底。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树木新长出的叶子青翠欲滴,散发出美丽的光彩。林中黄莺鸣叫,晚春时节的黄莺鸣声依然婉转动听。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我在池边喝酒,迎风弹琴,心中喜爱的依然是谢灵运的诗作。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我握着笔沉吟苦思,想写出好的诗作,但是我做不出谢灵运那样好的诗,感到很惭愧。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周围景色优美,可是我却文思枯竭,勉强做成了一首诗,看来看去却感到不满意。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杂英:各色花卉。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歇:凋零。花、木、草枯萎。芳草深:指已经是暮春时节。

薰(xūn)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绿蘋(pín)散还合,赪(chēng)鲤跳复沉。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残莺:指晚春的黄莺鸣声。

依然谢家物,池酌(zhuó)对风琴。
谢家物:参照下句“惭无鲤乐作”,是指谢灵运的诗作。

惭无鲤乐作,秉(bǐng)笔思沉吟。
秉:拿着;握着。沈吟: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境胜:景色优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花草深处和夏天的池塘边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景。薰风从南方吹来,绿色的蘋草随风飘散又聚合,红色的鲤鱼跃出水面再沉入水底。新鲜嫩绿的树叶展现出美丽的色彩,残留的黄莺依然能发出动听的歌声。 作者在那里举行一个谢家物品的池塘酒宴,并弹着风琴,享受优美的音乐。他认为自己的才华不足以表达这个美好的场景,感到非常惭愧。最后,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沉思,但是感觉自己的诗作还不够理想。

chūn jìn yīng xiē
xià chū fāng cǎo shēn
xūn fēng nán zhì
chuī chí shàng lín
绿 pín sàn hái
chēng tiào chén
xīn yǒu jiā
cán yīng yóu hǎo yīn
rán xiè jiā
chí zhuó duì fēng qín
cán kāng zuò
bǐng chén yín
jìng shèng cái liè
shī chéng chēng xīn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