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李峤介绍

李峤

李峤(644~713) ,唐朝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朝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朝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朝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李峤(644~713) ,唐朝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朝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朝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朝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相关资料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唐朝李峤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过:经过。斜:倾斜。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jiě luò sān qiū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zhú wàn gān 竿 xié
唐朝李峤李峤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

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
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仙人或神灵离开扶桑之后,升到云间,出现五彩云和九道光芒。接着描绘了龙驾到东方,红羽马奔向南方的情景。最后表达了心灵对太阳的虔诚,每天早晚都会向太阳敬献。整首诗意蕴含神秘与超自然的元素,颂扬了自然万物及其力量的伟大。

dàn chū sāng
yáo shēng ruò zhī
yún jiān mǎn
xiá jiǔ guāng
dōng cāng lóng jià
nán jiāo chì chí
qīng xīn kuí huò
cháo fèng guāng
唐朝李峤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过:经过。斜:倾斜。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jiě luò sān qiū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zhú wàn gān 竿 xié
唐朝李峤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yuán shàng hán kōng
jiē yán hǎi tóng
ān zhī qiān wài
yǒu jiān fēng
唐朝李峤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xiù)敞针楼。
针楼:谓妇女所居之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chá)流。
石类:怪石类似槎:木筏。

暂惊河女鹊,终狎(xiá)野人鸥。
狎:接近;亲近。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个美丽的夜晚景色。明亮的月光与青山相映成趣,高空中飘荡着清晨的白露,恰好秋天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景象。 诗中还描绘了一座花园,开设了一张粉色的庭院,上面摆放着席子,人们可以在此处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魅力。 诗人还提到了石类支机的影子以及泛着槎流的池塘,形象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景象。最后,诗人暂时惊扰到了栖息在河边的鸟儿,但最终却与野人鸥和谐相处,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自然画卷。

míng yuè qīng shān
gāo tiān bái qiū
huā tíng kāi fěn
yún xiù chǎng zhēn lóu
shí lèi zhī yǐng
chí fàn chá liú
zàn jīng què
zhōng xiá rén ōu
唐朝李峤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哪里知道。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yuán shàng hán kōng
jiē yán hǎi tóng
ān zhī qiān wài
yǒu jiān fēng
唐朝李峤李峤
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
不能拥路迷仙客,故欲开蹊侍圣君。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经历岁月的消磨,变得憔悴无言。然而,时光不停地流转,他又重新恢复了笑容,吐气如云雾。 这个人曾经追随仙客,但现在已不能引领路途。因此,他想开辟一条新路,去侍奉圣君。整体反映了人生经历起伏不定、追求改变与希望未来更美好的心态。

suì yán qiáo cuì
shí lái hán xiào fēn yūn
néng yōng xiān
kāi shì shèng jūn
唐朝李峤李峤
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事偶从梁游,人非背淮客。
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未攀丛桂岩,犹倦飘蓬陌。
行当奉麾盖,慰此劳行役。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官员或者文人在远离家乡,奉命巡视边疆的旅途中所经历的景色和心情。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仙人,得到了一支用来传达天子命令的仙笔。他沿着险峻的山路长途跋涉,看到了广袤的原野和葱郁的桑柘树林,感叹大自然的壮美。虽然已经走得很累了,但他仍然要继续前行,因为他有责任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让百姓安居乐业。最后,他期盼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嘉奖,以此慰劳自己长途奔波的艰辛。

wěi zhì chéng xiān hàn
zhī mìng chuán yáo
shì ǒu cóng liáng yóu
rén fēi bèi huái
zhǎng chuān
jiǒng tiào qióng yuán
sāng zhè fán
yóu yóu shǔ
lín jìng
xià shān guāng
wèi pān cóng guì yán
yóu juàn piāo péng
háng dāng fèng huī gài
wèi láo háng
唐朝李峤李峤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
五采焰起光氛氲。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骇犀中断宁方利,
骏马群騑未拟直。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一朝运偶逢大仙,
虎吼龙鸣腾上天。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除灾避患宜君王,
益寿延龄后天地。

这首诗描写了一件神奇的宝剑。它是由三种金属合炼而成,经过精细的打造和锻炼,在绿色的水中淬火,通过观察红色的云彩来检测其质量。最后,用龟甲做成鞘,加上黄金装饰,完成了这把无与伦比的利器。 宝剑上刻有“万年字”和“七星文”,象征着其永恒和权威。它不仅外观华丽,而且极为锋利,可以轻松地击败任何敌人。因此,它成为许多皇帝和将军的信物。 诗中还提到,这把宝剑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它曾被用于避灾和逃难,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让人飞升上天。同时,它也成为了国家安全的保障,保护文武百官免受战争和灾难的侵袭。 总之,这首诗描述了一件神奇的宝剑,它被视为国家的宝藏,代表着权力、尊严和荣耀。

shān kāi
yuè
sān jīn chéng bǎo è
cuì 绿 shuǐ
jiàn hóng yún
cǎi yàn guāng fēn yūn
bèi shàng míng wéi wàn nián
xiōng qián diǎn zuò xīng wén
guī jiǎ cān chà bái hóng
wǎn zhuǎn huáng jīn shì
hài zhōng duàn níng fāng
jùn qún fēi wèi zhí
fēng shuāng lǐn lǐn xiá shàng qīng
jīng yáo yáo dòu jiān míng
zāi cháo chuān 穿 jìn
táo luàn chǔ wáng chéng
cháo yùn ǒu féng xiān
hǒu lóng míng téng shàng tiān
dōng huáng shēng wēi zuò
西 huáng pèi xià chì chéng tián
chéng píng jiǔ gàn shì
yáo xìng chōng wén bèi
chú zāi huàn jūn wáng
shòu 寿 yán líng hòu tiān
唐朝李峤李峤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愁苦的人独坐在山间,抱着孤独和忧伤的情感自我安慰。特别是在一个高高的秋夜里,月亮又圆又明,映照出山峦和台阶的美丽景象。月光渲染了整个天空,色彩像一条银河般流淌,光线透过玉露的开放之中。白云轻盈地漂浮在山间,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虽然谷底阴凉、山顶寂静,但冷风却带来了一些萤火虫的微光,让人感到一些生命的存在。 诗人在这样美丽的景象下,依然怀念离散的朋友,孤单地想起他们曾经一同把酒言欢的时刻,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

chóu zuò shān wēi
huái 怀 bào yōu zāi
kuàng gāo qiū
míng yuè zhèng péi huí
tíng tíng chū jiǒng xiù
jiǎo jiǎo yìng céng tái
dài yín mǎn
guāng hán kāi
dàn yún lóng yǐng
yūn bào lún huí
suì liáng yīn jìng
shān kōng xiǎng āi
hán cuī shù yàn guò
fēng sòng yíng lái
zhěn hèn
yáo xiǎng rén bēi
更多关于李峤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