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

朝代:唐朝 作者: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shàng gāo chéng wàn chóu
jiān jiā yáng liǔ tīng zhōu
yún chū chén
shān lái fēng mǎn lóu
niǎo xià 绿 qín yuàn
chán míng huáng hàn gōng qiū
xíng rén wèn dāng nián shì
guó dōng lái wèi shuǐ l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52-1053页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46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78-379页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jiān)葭(jiā)杨柳似汀(tīng)洲。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
当年:一作“前朝”。“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46页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78-379页
相关翻译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作者介绍
许浑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许浑许浑
久客怨长夜,西风吹雁声。
云移河汉浅,月泛露华清。

掩瑟独凝思,缓歌空寄情。
门前有归路,迢递洛阳城。

这首诗是一个客人在旅途中的感叹。他度过了漫长的夜晚,听着西风吹过的雁的叫声,看着云彩轻移河水上的月光泛着露华清澈的光芒。 他感到孤独和思念,弹起琴来,唱出空虚的心情。他知道他必须离开这里回家,但洛阳城却离得很远,他必须经历长途跋涉才能到达。

jiǔ yuàn zhǎng
西 fēng chuī yàn shēng
yún hàn qiǎn
yuè fàn huá qīng
yǎn níng
huǎn kōng qíng
mén qián yǒu guī
tiáo luò yáng chéng
唐朝许浑许浑
诏选将军护北戎,身骑白马臂彤弓。柳营远识金貂贵,
榆塞遥知玉帐雄。秋槛鼓鼙惊朔雪,晓阶旗纛起边风。
蓬莱每望平安火,应奏班超定远功。

这首诗是描述一位被朝廷任命为护北戎的将军,他身穿甲胄,骑着一匹白马,手持一张彤弓。他在边疆守卫边境,保护国家安全。 在远处柳营中,可以看到金貂装扮的贵族,这表明他们是高层贵族,而将军所在的地方则是榆塞,说明他正在守卫更加偏远的区域。 当秋天来临,将军听到了警报声,知道雪已经飘落在北方,他需要发动部队进行防御。当黎明来临,旗帜在晓阶上升起,风吹拂着他的脸庞。 最后两句提到了蓬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贵族的住所,让人们期待平安和稳定的生活。班超是历史上着名的将领,应该是将军的前辈,因此应该向他致敬,以感谢他为保卫国家作出的贡献。

zhào xuǎn jiāng jūn běi róng
shēn bái tóng gōng
liǔ yíng yuǎn shí jīn diāo guì
sāi yáo zhī zhàng xióng
qiū kǎn jīng shuò xuě
xiǎo jiē dào biān fēng
péng lái měi wàng píng ān huǒ
yīng zòu bān chāo dìng yuǎn gōng
唐朝许浑许浑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孤帆夜别潇湘雨,
广陌春期鄠杜花。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的离别和漂泊。他三次入宫献策都没有成功,所以他心中有些失落,但是他依然带着书剑客的身份漫游天涯。在他夜晚划船离别时,潇湘雨不停地下,孤帆在湍急的水面上漂荡,令人感到凄凉。春天来临时,他经过鄠杜花开的广阔道路,感叹着人世间的美好和流逝。他看到灯光照亮了一片水面,却又很快地熄灭了,仿佛也预示着他离乡背井、漂泊无定的命运。他听到滩上的雁声,惊动了整个河面,雁群斜飞而去。最后他在秋风中眺望家乡的山川,却远远看不到,感叹着自己的孤独和迷茫。整首诗抒发出作者寂寞苦闷的心境,颇有些豁达悲壮的意味。

sān xiàn gōng yǒu xiá
gèng xié shū jiàn tiān
fān bié xiāo xiāng
guǎng 广 chūn huā
dēng zhào shuǐ yíng qiān diǎn miè
zhào jīng tān yàn háng xié
guān wàn qiū fēng
wàng jiàn xiāng shān dào jiā
唐朝许浑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
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他是刘邦和项羽的手下大将,持有兵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自己驾着黄屋船,穿越海峡到达夷族地区,与当地人民交流贸易。后来他被任命为尉官,镇守南方的一片土地,并因其勇武而享誉一时,成为北方君主陆绩的臣服。 整个诗篇展示了这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辉煌业绩,文中还提到了他被人们供奉在今世的庙宇里,以及他生前所用的战旗依然镇守在昔日的宫殿里。最后一句“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表达了即使过了千百年,这位英雄的功绩也会像远古时代的虞舜一样被传唱千古。

liú xiàng chí bīng 鹿 wèi qióng
chéng huáng dǎo zhōng
nán lái zuò wèi rèn xiāo
běi xiàng chēng chén jiǎ gōng
xiāo shàng chén jīn shì miào
jīng yóu zhèn shí gōng
yuè rén wèi zhī shùn
zòu xūn xián wàn fēng
唐朝许浑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夜战桑乾(gān)北,秦兵半不归。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乡信:家乡来信。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此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前两句叙述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情况;后两句叙述远在家乡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死于战争,依然来信寄物,烘托出浓烈的悲剧气氛。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zhàn sāng qián běi
qín bīng bàn guī
cháo lái yǒu xiāng xìn
yóu hán
唐朝许浑许浑
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

珠盘凝宝瑟,绮席递华觞。
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回忆往昔在公子家参加夜宴时的场景,那里有高竹翠影摇曳、莲花散发幽香的美景,还有珠盘宝瑟、华觞交错的繁华场面。然而现在,这些美好的场景都已经消失,公子家的门紧闭着,只有春草依旧茂盛生长。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逝去时光和流转人事的感叹和思考。

wǎng nián gōng zhái
yàn nán wàng
gāo zhú dòng shū cuì
zǎo lián piāo àn xiāng
zhū pán níng bǎo
huá shāng
jīn jiē chù
mén chūn cǎo zhǎng
唐朝许浑许浑
故国今何在,扁舟竟不归。
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
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中的一段,描述了诗人凭栏远眺,怀念故国和离别的心情。 首两句“故国今何在,扁舟竟不归。”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感叹故国已经变迁,自己无法回去。接下来的两句“云移山漠漠,江阔树依依。”则描绘了景色和氛围,暗示着诗人的孤独和失落之感。 下半部分的“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用自然景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以及物换星移的无常,尤其是“秋声一雁飞”更是寄托了诗人离散的哀愁。 最后两句“此时兼送客,凭槛欲沾衣。”则是诗人与友人别离的场景,深切地表达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guó jīn zài
biǎn zhōu jìng guī
yún shān
jiāng kuò shù
wǎn qiān fān luò
qiū shēng yàn fēi
shí jiān sòng
píng kǎn zhān
唐朝许浑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劳歌一曲解(ji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日暮(mù)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句则是表明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láo jiě háng zhōu
hóng qīng shān shuǐ liú
jiǔ xǐng rén yuǎn
mǎn tiān fēng xià 西 lóu
唐朝许浑许浑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征鞍。
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征鞍。
远处的城市逐渐的稀疏但还没有从视野中完全消失,同伴轻抚马鞍前行。

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
从洛阳出发远游,过了淮南后归乡之梦愈发强烈。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清晨太阳初升屋内的墙壁依然是暗的,天晴后满地的积雪向卷起门帘的屋里散发着寒气。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饮完主人的践行酒,再次出发前面依然路途艰难。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fú)征鞍(ān)。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徒侣:同伴;朋辈。

洛北去游远,淮(huái)南归梦阑(lán)。
归梦:归乡之梦。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晴雪:天晴后的积雪。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出门:外出。行路难: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孤独的城池中,夜深人静时,与一位同伴骑着马出城游玩。他们离开了洛阳向北游,又回到淮南附近的家乡。在旅途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寒冷的夜晚,但主人仍然坚持要继续留宿,尽情享受美酒佳肴。最后,主人和他的同伴离开这座孤城,踏上艰难的旅程。整首诗抒发了旅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的孤独、迷茫和坚韧。

chéng lòu wèi cán
zhēng ān
luò běi yóu yuǎn
huái nán guī mèng lán
xiǎo dēng huí àn
qíng xuě juàn lián hán
qiáng jìn zhǔ rén jiǔ
chū mén háng nán
唐朝许浑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这首诗描写的是夜晚回家的情景。归客停泊在岸边,桥上狗叫声嘹亮,庭院里已经没有人,大家都去休息了。紫蒲花低垂在水槛边,江边的红叶随着船行摇曳。诗人自信地说,他有足够的财富和土地,可以安心的回家。南湖二顷田指的是他拥有的农田面积。整个诗意充满了回家的喜悦和幸福感。

yuè liáng fēng jìng
guī yán qián
qiáo xiǎng quǎn yáo fèi
tíng kōng rén sàn mián
shuǐ kǎn
hóng bàn jiāng chuán
yǒu hái jiā
nán èr qǐng tián
更多关于许浑的古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