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散文
宋朝
形式
诗人
不限写景咏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写雨写雪写风写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树月亮山水写山写水长江黄河儿童写鸟写马田园边塞地名抒情爱国离别送别思乡思念爱情励志的古诗哲理闺怨悼亡写人老师母亲友情战争读书惜时婉约豪放诗经民谣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忧国忧民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词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小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关塞乡思饮酒抒怀乐府宴饮相思宫怨湖水辞赋精选游记生活组诗音乐年华感伤故事踏青历史感物兴怀迁谪情怀隐居孤独美人慰勉女子悲秋写鬼和诗归隐登高言志谢绝祭祀伤怀愿望忠君自强瀑布工作梨花君主札记庐山月光妇女怀人回忆寂寞寺庙叙梦怀念友人登楼抱负柳絮竹子寓言怜悯神话别离羁旅思亲美女感叹人生宴会劝勉农民志向狩猎赞美祷词吊古伤今长诗亲情悼念怀才不遇贬谪哀叹岁月哀伤垂钓关怀讽刺怨情失意思归祈盼愤懑钓鱼惜花植物典故凄凉志士生命借景抒情民歌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咏剑惜春溪水写茶赠别死亡寻访赞颂赠诗怅惘议论景点季节人民弃妇叙事军人歌女感恩大雁豪迈山村梦游想象月宫感时忧患忧伤看花无奈托物寄情时光乐歌惜别嘲讽命运品格婚姻写雷即景寓情同情乡村艺术文学重逢书法日出池塘旅途父亲治国除夕游历山林悲愁夜晚豪爽江南山乡劳动歌谣观点寓理落寞楚辞年老生死道德修养襟怀联想写湖古体儿歌理论青春清丽早春即景抒情知识分子人生观忧愁伤春向往祝福怨刺规劝新婚考试牡丹启示自传骚体苦难父母游春寓志离恨忧愤喜悦英雄桃花拜访闺情沙漠军旅身世颂歌咏怀行军艰难传记孝道托古讽今忧思坚贞肖像喝酒农村壮志将士故国闲适莲花怀远怀旧边疆士卒感慨西湖社交地点情人旷达暮春哀思讽喻故乡悲愤绝命民生春游农事劝慰官吏敬爱母爱乐曲心理憧憬山驿黄昏景色荷叶杨柳春雨海棠待客松树歌咏伤今感昔品质纪游渡江题诗借古寄怀橘子风俗伤今追昔赠言学习少女记梦忠义闺思大自然表演祝寿望月民族劝诫自由理想豪情访友燕子夜雨写景状物调笑留恋少年讽谏宿命离愁书信江水批判秋夜遣怀题画寓人春愁豪壮秋雨写景怀古个性战士月夜表文咏志写草写友情怀恋追悔悲哀惆怅悼惜不满借古讽今史论散文忆旧对月热爱哀怨赏花男子追忆退隐勉励征人爱慕祝愿惜人腊梅赋税伤别落花行舟托志游子抒己水乡寒夜望远感激家乡伤感梦境深秋拟古赠答追求惋惜触景生情感悟隐士唱和赏月援引写梅话旧期望抚今忆昔恋情题咏写桥乡风早朝忠贞道士怀春少妇写云宫廷时事哀愁归乡酬赠白菊贫困迎春盼春述志仕途桂花悲凉怨愤杜鹃愤慨纪行苦闷春闺国事忧郁游赏雨后眷恋题赠凭吊悔恨演习送春感时伤事图画思国怨别寻花愁苦赏春丰收船夫闻声谪居月下夕阳邀客歌妓咏古劳作渴望和平秋千序文宽慰鼓励团聚佛法酬答壮志难酬愁思郊游习俗长城借古论今渔人忠告壮志未酬祈祷禅隐贞洁喜爱告诫螃蟹艳情盼望行路写鱼雨夜伤悼暮归往事孤单山峰怀乡祝贺竞渡聚会寄语情思游玩怀古伤心画竹叹恨童谣咏叹江峡愉悦依恋写塔叹息恋人宦游赞扬江河选官制度游仙相聚凭吊古迹舞蹈隐逸悲歌自白即景抒怀洞庭奴隶公文写羊写酒求贤对话分别不舍早教最美月份小学生必背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乡情友谊孤寂行旅建功立业儿女时间感怀困苦抒情早教离情漂泊关心愁绪揭露社会亲人奔放触景伤情以古讽今春景猖狂歌颂修行长安咏颂写景抒情女性感情骚体赋隐喻警示记游南方秋游说理悲伤写竹态度歌曲思慕寓言诗写燕别情离家美德言怀用人坚强遗憾积极委婉劝学春夜幽怨遗恨天气写树兄弟兴衰念旧声音愁情愤恨乐观禅意朋友分手悲苦托物言志愁闷思妇地方功名亡国托物抒怀写景,隐喻,抒怀心情悲叹秋思冬至秋风应举落第现实遭遇写莲外交争论赠友淡泊写狗写琴自勉艰辛风情宋词精选,写景,怀念,忧愤妻子赞语山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晚上珍惜太阳写物劝谏哀歌以景结情国家寓情于景归家朋党登山优美赠序江边居民感昔伤今弹琴酬和关切写剑解释劝告杂诗游仙诗神仙侠客道理抒志人格困难邀请怨妇新乐府牧童祝酒舟中企盼墓志铭哀悼檄文婚恋抚今追昔愁恨情歌答谢留别古小学古诗游侠咏柳抒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帝王借凭吊屈追怀奏议乐舞传说秋景钱塘江情郎杯古原野暮色怀古伤今拟人避讳黑暗谋略夫妻哲学激动思怀宫中祭文抒愤相逢谴责边将碑记策略写柳蝴蝶眷念政治厌恶史评悼古伤今碑文用兵祭奠策论感想散曲推崇儒道荐书借古伤今夜景美学叙旧铭文顶真诗坎坷飘泊月色百姓美景怀今离思丈夫荔枝春光借古抒怀消极集句旅客论诗生日寿词追悼借古喻今胜利悲壮忧虑忆往古人应制思想风雨宴游洛阳即事贫穷怀友回文记事咏梅春意悲剧兄妹愉快胞弟游园知己春情客人初夏公子艺妓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爱人亡妻伤痛悲切宋初中古诗戍边豪侠残春祈雨渔父写狼闺妇比喻技艺写松水仙志气闲居答别抚事唱歌抒情思乡以景衬情颂扬游猎矛盾恨别复仇自述舒怀留客知音乐器约会名利写灯恩师留念食物懊悔泰山写虎山居流放侠义诚信写诗高尚应制诗山寺萧瑟感概杂剧胸襟旅人交友砚石农业将军民俗渡河认知小品童年胸怀动物杂言暮年饮宴叙志四季采莲地震种树郊外郁闷祝辞哀痛别愁春天|写人渔夫出征送人思索春江游览假日批评豁达饮茶家人田园诗亲友女童汤圆精神青年湖泊夏至洞庭湖安慰明月怨恨寻春悲痛写画西施厌倦抚昔伤今悠闲教育山河题画诗意境浪漫远游赠酬痛苦建筑落魄组曲晚年冬季隐者打鱼夜市花草叙述宫人自嘲战乱折柳军队抒情感激乡愁写江小岛寂寥媳妇婆婆茶叶相遇写笋希望登上长篇苦痛思夫爱民艰苦积怨凄苦新年豪强美好春社缅怀他乡故人才女屈原艳遇悲观小令好友异乡幻想礼教国破家亡追思湖光山色悼忆亡妓艳词酒宴歌辞评论游说仁政文集送葬写鼠客愁秋日散心迁徙喻人星星怜惜荷塘修身立志赋别对弈冬日愁病出游愤怒科举傍晚湖山奏章杏花思友悲惋演奏花落春残纳谏同僚前途忧心抚今思昔励志咏史怀古
宋朝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也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震撼激射,吞天沃(wò)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诗云“海涌银也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浙江:就是钱塘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海涌银也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也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méng)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chéng)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也火所焚,随波而逝。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艨艟:战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wén)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也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也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ān)上下十余里间(jiān),珠翠罗绮(qǐ)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干: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也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钱塘江资料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2。描写生动。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⑵演兵之威。⑶弄潮之技。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zhè jiāng zhī cháo
tiān xià zhī wěi guān
wàng zhì shí wéi shèng
fāng yuǎn chū hǎi mén
jǐn yín xiàn 线
ér jiàn jìn
chéng xuě lǐng tiān ér lái
shēng léi tíng
zhèn hàn shè
tūn tiān
shì xióng háo
yáng chéng zhāi shī yún hǎi yǒng yín wéi guō
jiāng héng yāo zhě shì
měi suì jīng yǐn chū zhè jiāng tíng jiāo yuè shuǐ jūn
méng chōng shù bǎi
fèn liè liǎng àn
ér jìn bēn téng fèn zhèn zhī shì
bìng yǒu chéng nòng biāo qiāng dāo shuǐ miàn zhě
píng
shū ěr huáng yān
rén luè xiàng
shuǐ bào hōng zhèn
shēng bēng shān
yān xiāo jìng
jǐn yǒu chuán wéi huǒ suǒ fén
suí ér shì
ér shàn qiú zhě shù bǎi
jiē wén shēn
shǒu chí shí cǎi
zhēng xiān yǒng
yíng ér shàng
chū méi jīng wàn rèn zhōng
téng shēn bǎi biàn
ér wěi luè zhān shī 湿
kuā néng
jiāng gàn shàng xià shí jiān
zhū cuì luó
chē sāi
yǐn shí bǎi jiē bèi qióng cháng shí
ér jiù lìn kàn
suī róng jiān
宋朝李觏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dān)虑,祗(zhǐ)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皇帝:这里指宋仁宗。祗:恭敬。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què)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yǐng)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jué)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wǔ),黝(yǒu)垩(è)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páo)廪(lǐn)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陈君优: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黝:淡黑色。垩: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xū)江李觏(gòu)谂(shěn)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áo)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zī)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xiáng)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suī)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盱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谂:规劝,告诉;勉励。草茅:指在野的人。谭:同“谈”。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在《袁州州学记》中,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宫破坏、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当学宫落成,举行“释菜”祭孔的时候,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他说,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但刘邦一带头造反,函谷关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将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为什么?是《诗》、《书》的大道理被抛弃了,人们只见私利,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而汉武帝、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军阀,也不敢胆大妄为,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如今,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贵,那不仅是耻辱,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

凡是读过《袁州州学记》的人,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能把这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袁州州学记》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袁州)的报告文学了。就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据史志载,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当时称韩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学记》中的主角祖无择。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倘若昌黎书院还在,何不以此为基础,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huáng èr shí yǒu sān nián
zhì zhào zhōu xiàn xué
wéi shí shǒu lìng
yǒu zhé yǒu
yǒu dān
zhī shùn
yǒu jiǎ guān jiè shī
gǒu wén shū
huò lián shù chéng
wáng sòng xián shēng
chàng ér
jiāo háng
sān shí yǒu èr nián
fàn yáng jūn zhī yuán zhōu
shǐ zhì
jìn zhū shēng
zhī xué gōng què zhuàng
rén cái fàng shī
xiào kuò shū
wáng chēng shàng zhǐ
tōng pàn yǐng chuān chén jūn shēn
wén ér shì zhī
xiàng jiù miào
xiá ài gǎi wéi
nǎi yíng zhì zhī dōng
jué zào gāng
jué wèi miàn yáng
jué cái kǒng liáng
diàn 殿 táng mén
yǒu è dān
shēng shī yǒu shě
páo lǐn yǒu
bǎi ěr bèi
bìng shǒu xié zuò
gōng shàn qín
chén zhǎn
yuè míng nián chéng
shě cài qiě yǒu
jiāng gòu shěn zhòng yuē wéi dài zhī xué
kǎo zhū jīng jiàn
qín shān 西 áo liù guó
wàn shì
liú shì
ér guān mén shǒu
jiàn jiāng
mài jiàng kǒng hòu
? ? shī shū zhī dào fèi
rén wéi jiàn ér wén yān ěr
xiào chéng fēng
shì chū róng háng
jiē xué shù
huà zhī hòu
yán líng xiàn
cǎo máo wēi yán zhě
shé shǒu ér huǐ
gōng liè zhèn zhǔ zhě
wén mìng ér shì bīng
qún xióng xiàng shì
gǎn chén wèi
shàng shù shí nián
jiāo dào zhī jié rén xīn
jīn dài zāo shèng shén
ěr yuán xián jūn
ěr yóu xiáng
jiàn rén zhī
tiān xià zhì
tán táo mín yǒu xìng
yóu dāng zhàng jiē
wéi chén zhōng
wéi xiào
shǐ 使 rén yǒu suǒ lài
qiě yǒu suǒ
shì suī cháo jiā jiāo xué zhī
ruò nòng jiǎo ér
èr sān zhī xiū
wéi guó zhě zhī yōu
nián shí zhì jiǎ
xià mǒu yuè jiǎ
宋朝欧阳修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xiū zhì chú zhī míng nián
xià
shǐ yǐn chú shuǐ ér gān
wèn zhū chú rén
zhōu nán bǎi zhī yuǎn
shàng fēng shān
sǒng rán ér
xià yōu
yǎo rán ér shēn cáng
zhōng yǒu qīng quán
wēng rán ér yǎng chū
yǎng zuǒ yòu
ér zhī
shì shū quán záo shí
wéi tíng
ér chú rén wǎng yóu jiān
chú dài gàn zhī
yòng zhī
tài huáng
cháng zhōu shī jǐng bīng shí wàn qīng liú shān xià
shēng qín huáng huī yáo fèng chú dōng mén zhī wài
suí píng chú
xiū cháng kǎo shān chuān
àn
shēng gāo wàng qīng liú zhī guān
qiú huī fèng jiù qín zhī suǒ
ér lǎo jiē zài
gài tiān xià zhī píng jiǔ
táng shī zhèng
hǎi nèi fèn liè
háo jié bìng ér zhēng
suǒ zài wéi guó zhě
shèng shù
sòng shòu tiān mìng
shèng rén chū ér hǎi
xiàng zhī píng shì xiǎn
chǎn xuē xiāo
bǎi nián zhī jiān
rán jiàn shān gāo ér shuǐ qīng
wèn shì
ér lǎo jìn
jīn chú jiè jiāng huái zhī jiān
zhōu chē shāng jiǎ fāng bīn zhī suǒ zhì
mín shēng jiàn wài shì
ér ān quǎn shí
shēng sòng
ér shú zhī shàng zhī gōng
xiū yǎng shēng
hán bǎi nián zhī shēn
xiū zhī lái
ér shì jiǎn
yòu ài zhī ān xián
quán shān zhī jiān
nǎi chú rén yǎng ér wàng shān
ér tīng quán
duō yōu fāng ér yīn qiáo
fēng shuāng bīng xuě
qīng xiù
shí zhī jǐng
ài
yòu xìng mín suì zhī fēng chéng
ér yóu
yīn wéi běn shān chuān
dào fēng zhī měi
shǐ 使 mín zhī suǒ ān fēng nián zhī zhě
xìng shēng shì zhī shí
xuān shàng ēn
mín gòng
shǐ zhī shì
suí shū míng tíng yān
宋朝苏轼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见辱:受到侮辱。卒然:突然。卒,通“猝”。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隐君子:隐居的高士。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微:略微,隐约。见:同“现”。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夷灭:灭族。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鲜腆:无礼,厚颇。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报人:向人报仇。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弊:疲困,衰败。“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称,不相称。

该文系1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zhī suǒ wèi háo jié zhī shì zhě
yǒu guò rén zhī jiē
rén qíng yǒu suǒ néng rěn zhě
jiàn
jiàn ér
tǐng shēn ér dòu
wéi yǒng
tiān xià yǒu yǒng zhě
rán lín zhī ér jīng
jiā zhī ér
suǒ jiā chí zhě shèn
ér zhì shèn yuǎn
fáng shòu shū shàng zhī lǎo rén
shì shèn guài
rán ān zhī fēi qín zhī shì
yǒu yǐn jūn zhě chū ér shì zhī
guān suǒ wēi jiàn zhě
jiē shèng xián xiàng jǐng jiè zhī
ér shì chá
wéi guǐ
guò
qiě zài shū
dāng hán zhī wáng
qín zhī fāng shèng
dāo dǐng huò dài tiān xià zhī shì
píng zuì miè zhě
shèng shù
suī yǒu bēn
suǒ shī
chí tài zhě
fēng fàn
ér shì wèi chéng
fáng rěn fèn 忿 fèn 忿 zhī xīn
zhī ér chěng zhī jiān
dāng zhī shí
fáng zhī zhě
jiān néng róng
gài wēi
qiān jīn zhī
dào zéi
zhě
shēn zhī ài
ér dào zéi zhī
fáng gài shì zhī cái
wéi yǐn tài gōng zhī móu
ér chū jīng niè zhèng zhī
yáo xìng
shàng lǎo rén suǒ wéi shēn zhě
shì ào xiān tiǎn ér shēn shé zhī
néng yǒu suǒ rěn
rán hòu jiù shì
yuē jiāo
chǔ zhuāng wáng zhèng
zhèng ròu tǎn qiān yáng
zhuāng wáng yuē jūn néng xià rén
néng xìn yòng mín
suí shě zhī
gōu jiàn zhī kùn huì
ér guī chén qiè zhě
sān nián ér juàn
qiě yǒu bào rén zhī zhì
ér néng xià rén zhě
shì zhī gāng
lǎo rén zhě
wéi fáng cái yǒu
ér yōu liàng zhī
shēn shé shǎo nián gāng ruì zhī
shǐ 使 zhī rěn xiǎo fèn 忿 ér jiù móu
fēi yǒu shēng píng zhī
rán xiàng cǎo zhī jiān
ér mìng qiè zhī
yóu rán ér guài zhě
qín huáng zhī suǒ néng jīng
ér xiàng zhī suǒ néng
guān gāo zhī suǒ shèng
ér xiàng zhī suǒ bài zhě
zài néng rěn néng rěn zhī jiān ér
xiàng wéi néng rěn
shì bǎi zhàn bǎi shèng ér qīng yòng fēng
gāo rěn zhī
yǎng quán fēng ér dài
fáng jiāo zhī
dāng huái yīn ér wáng
gāo
jiàn
yóu guān zhī
yóu yǒu gāng qiáng rěn zhī
fēi fáng shuí quán zhī
tài shǐ gōng fáng wéi kuí wěi
ér zhuàng mào nǎi rén
chēng zhì
suǒ wéi fáng
宋朝苏辙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始:才。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益张:更加盛大。张,大。赤壁:赤鼻矶,现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河北清河。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谪,贬官。居,居住。即:就着,依着。胜:胜景,美景。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所见,所看到的景象。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开启。阖,闭合。倏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茶几。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荣。指数:名词作状语,用手指清点。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为使动用法,使……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湖北钟祥东。从,使……从。快哉此风: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披:敞开当:迎接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 于之,在那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与(yù):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中,内心,心中。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病:忧愁,怨恨。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影响天性(本性)。适:往,去。患:忧愁。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自放:自适,放情。放,纵。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其,代词,指心胸。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濯:洗涤。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承受,禁(jīn)得起。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乌……哉,哪里……呢。乌,哪里。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朔:夏历每月初一。望:每月月圆时,即十五。既望:夏历每月十六晦:夏历每月最后一天。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1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贬斥。

本文通过记叙取名为“快哉亭”的原因,借题发挥,劝慰在谪居生活的张梦得和苏轼,“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当时苏辙也在贬中,写作此文,亦有自慰之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临亭子能览观江流之胜,暗寓快哉之意。第二段揭出命名的缘由:一是从俯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陕。第三段直议“快哉”: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全文结构严谨,紧扣“快哉”着笔,一篇之中“快”字凡七见,既做足了题目,又把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势宏放,笔致委曲明畅,能体现苏辙散文风格。《古文观止》评:“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俱忘。”这种评价,决非虚言。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jiāng chū 西 líng
shǐ píng
liú bēn fàng
nán yuán xiāng
běi hàn miǎn
shì zhāng
zhì chì zhī xià
liú jìn guàn
hǎi xiàng ruò
qīng zhāng jūn mèng zhé ān
zhī 西 nán wéi tíng
lǎn guān jiāng liú zhī shèng
ér xiōng zhān míng zhī yuē kuài zāi
gài tíng zhī suǒ jiàn
nán běi bǎi
dōng 西 shě
tāo lán xiōng yǒng
fēng yún kāi
zhòu zhōu chū méi qián
lóng bēi xiào xià
biàn huà shū
dòng xīn hài
jiǔ shì
jīn nǎi wán zhī zhī shàng
ér
西 wàng chāng zhū shān
gāng líng
cǎo háng liè
yān xiāo chū
qiáo zhī shě
jiē zhǐ shù
suǒ wéi kuài zāi zhě
zhì zhǎng zhōu zhī bīn
chéng zhī
cáo mèng sūn zhòng móu zhī suǒ
zhōu xùn zhī suǒ chěng
liú fēng
chēng kuài shì
chǔ xiāng wáng cóng sòng jǐng chà lán tái zhī gōng
yǒu fēng rán zhì zhě
wáng jīn dāng zhī
yuē kuài zāi fēng
guǎ rén suǒ shù rén gòng zhě
sòng yuē wáng zhī xióng fēng ěr
shù rén ān gòng zhī
zhī yán gài yǒu fěng yān
fēng xióng zhī
ér rén yǒu
zhī biàn
chǔ wáng zhī suǒ wéi
shù rén zhī suǒ wéi yōu
rén zhī biàn
ér fēng yān
shì shēng shì
shǐ 使 zhōng
jiāng wǎng ér fēi bìng
shǐ 使 zhōng tǎn rán
shāng xìng
jiāng shì ér fēi kuài
jīn zhāng jūn zhé wéi huàn
qiè huì zhī gōng
ér fàng shān shuǐ zhī jiān
zhōng yǒu guò rén zhě
jiāng péng wèng yǒu suǒ kuài
ér kuàng zhuó zhǎng jiāng zhī qīng liú
西 shān zhī bái yún
qióng ěr zhī shèng shì zāi
rán
lián shān jué
zhǎng lín
zhèn zhī qīng fēng
zhào zhī míng yuè
jiē sāo rén shì zhī suǒ bēi shāng qiáo cuì ér néng shèng zhě
wéi kuài zāi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uò
zhào jùn zhé
宋朝李纲李纲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wǎn táng
yǒu duō shǎo fāng zhèn
fēi yáng
huái cài xióng fān lián jùn
qiān gōng rán
tóng è xiàng
qián shāng zǎi
shuí gǎn fèn míng
ān ē qún
gòng yún máo jiē yīng
tiān yīng míng
èr chù
dēng yōng péi
wǎng quán shī wēi lìng shǐ 使
qín zéi gōng míng guī
bàn xián méi
mǎn chéng shēn xuě
wáng xuán
míng táng zuò zhì
zhōng xìng gāo yìng qiān
宋朝李纲李纲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联飞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wǎn táng
yǒu duō shǎo fāng zhèn
fēi yáng
huái cài xióng fān lián fēi jùn
qiān gōng rán
tóng è xiàng
qián shāng zǎi
shuí gǎn fèn míng
ān ē qún
gòng yún máo jiē yīng
tiān yīng míng
èr chù
dēng yōng péi
wǎng quán shī wēi lìng shǐ 使
qín zéi gōng míng guī
bàn xián méi
mǎn chéng shēn xuě
wáng xuán
míng táng zuò zhì
zhōng xìng gāo yìng qiān
宋朝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海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海,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海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海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海,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震撼激射,吞天沃(wò)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浙江:就是钱塘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méng)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chéng)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艨艟:战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wén)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ān)上下十余里间(jiān),珠翠罗绮(qǐ)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江干: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钱塘江资料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2。描写生动。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大声如雷霆,海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海人。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⑵演兵之威。⑶弄潮之技。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zhè jiāng zhī cháo
tiān xià zhī wěi guān
wàng zhì shí wéi shèng
fāng yuǎn chū hǎi mén
jǐn yín xiàn 线
ér jiàn jìn
chéng xuě lǐng tiān ér lái
shēng léi tíng
hǎi hàn shè
tūn tiān
shì xióng háo
yáng chéng zhāi shī yún hǎi yǒng yín wéi guō
jiāng héng yāo zhě shì
měi suì jīng yǐn chū zhè jiāng tíng jiāo yuè shuǐ jūn
méng chōng shù bǎi
fèn liè liǎng àn
ér jìn bēn téng fèn zhèn zhī shì
bìng yǒu chéng nòng biāo qiāng dāo shuǐ miàn zhě
píng
shū ěr huáng yān
rén luè xiàng
shuǐ bào hōng hǎi
shēng bēng shān
yān xiāo jìng
jǐn yǒu chuán wéi huǒ suǒ fén
suí ér shì
ér shàn qiú zhě shù bǎi
jiē wén shēn
shǒu chí shí cǎi
zhēng xiān yǒng
yíng ér shàng
chū méi jīng wàn rèn zhōng
téng shēn bǎi biàn
ér wěi luè zhān shī 湿
kuā néng
jiāng gàn shàng xià shí jiān
zhū cuì luó
chē sāi
yǐn shí bǎi jiē bèi qióng cháng shí
ér jiù lìn kàn
suī róng jiān
宋朝李觏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dān)虑,祗(zhǐ)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皇帝:这里指宋仁宗。祗:恭敬。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què)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yǐng)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jué)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wǔ),黝(yǒu)垩(è)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páo)廪(lǐn)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陈君优: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黝:淡黑色。垩: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xū)江李觏(gòu)谂(shěn)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áo)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zī)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xiáng)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suī)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盱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谂:规劝,告诉;勉励。草茅:指在野的人。谭:同“谈”。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在《袁州州学记》中,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宫破坏、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当学宫落成,举行“释菜”祭孔的时候,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他说,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但刘邦一带头造反,函谷关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将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为什么?是《诗》、《书》的大道理被抛弃了,人们只见私利,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而汉武帝、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军阀,也不敢胆大妄为,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如今,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贵,那不仅是耻辱,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

凡是读过《袁州州学记》的人,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能把这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袁州州学记》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袁州)的报告文学了。就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据史志载,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当时称韩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学记》中的主角祖无择。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倘若昌黎书院还在,何不以此为基础,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huáng èr shí yǒu sān nián
zhì zhào zhōu xiàn xué
wéi shí shǒu lìng
yǒu zhé yǒu
yǒu dān
zhī shùn
yǒu jiǎ guān jiè shī
gǒu wén shū
huò lián shù chéng
wáng sòng xián shēng
chàng ér
jiāo háng
sān shí yǒu èr nián
fàn yáng jūn zhī yuán zhōu
shǐ zhì
jìn zhū shēng
zhī xué gōng què zhuàng
rén cái fàng shī
xiào kuò shū
wáng chēng shàng zhǐ
tōng pàn yǐng chuān chén jūn shēn
wén ér shì zhī
xiàng jiù miào
xiá ài gǎi wéi
nǎi yíng zhì zhī dōng
jué zào gāng
jué wèi miàn yáng
jué cái kǒng liáng
diàn 殿 táng mén
yǒu è dān
shēng shī yǒu shě
páo lǐn yǒu
bǎi ěr bèi
bìng shǒu xié zuò
gōng shàn qín
chén zhǎn
yuè míng nián chéng
shě cài qiě yǒu
jiāng gòu shěn zhòng yuē wéi dài zhī xué
kǎo zhū jīng jiàn
qín shān 西 áo liù guó
wàn shì
liú shì
ér guān mén shǒu
jiàn jiāng
mài jiàng kǒng hòu
? ? shī shū zhī dào fèi
rén wéi jiàn ér wén yān ěr
xiào chéng fēng
shì chū róng háng
jiē xué shù
huà zhī hòu
yán líng xiàn
cǎo máo wēi yán zhě
shé shǒu ér huǐ
gōng liè zhèn zhǔ zhě
wén mìng ér shì bīng
qún xióng xiàng shì
gǎn chén wèi
shàng shù shí nián
jiāo dào zhī jié rén xīn
jīn dài zāo shèng shén
ěr yuán xián jūn
ěr yóu xiáng
jiàn rén zhī
tiān xià zhì
tán táo mín yǒu xìng
yóu dāng zhàng jiē
wéi chén zhōng
wéi xiào
shǐ 使 rén yǒu suǒ lài
qiě yǒu suǒ
shì suī cháo jiā jiāo xué zhī
ruò nòng jiǎo ér
èr sān zhī xiū
wéi guó zhě zhī yōu
nián shí zhì jiǎ
xià mǒu yuè jiǎ
宋朝欧阳修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xiū zhì chú zhī míng nián
xià
shǐ yǐn chú shuǐ ér gān
wèn zhū chú rén
zhōu nán bǎi zhī yuǎn
shàng fēng shān
sǒng rán ér
xià yōu
yǎo rán ér shēn cáng
zhōng yǒu qīng quán
wēng rán ér yǎng chū
yǎng zuǒ yòu
ér zhī
shì shū quán záo shí
wéi tíng
ér chú rén wǎng yóu jiān
chú dài gàn zhī
yòng zhī
tài huáng
cháng zhōu shī jǐng bīng shí wàn qīng liú shān xià
shēng qín huáng huī yáo fèng chú dōng mén zhī wài
suí píng chú
xiū cháng kǎo shān chuān
àn
shēng gāo wàng qīng liú zhī guān
qiú huī fèng jiù qín zhī suǒ
ér lǎo jiē zài
gài tiān xià zhī píng jiǔ
táng shī zhèng
hǎi nèi fèn liè
háo jié bìng ér zhēng
suǒ zài wéi guó zhě
shèng shù
sòng shòu tiān mìng
shèng rén chū ér hǎi
xiàng zhī píng shì xiǎn
chǎn xuē xiāo
bǎi nián zhī jiān
rán jiàn shān gāo ér shuǐ qīng
wèn shì
ér lǎo jìn
jīn chú jiè jiāng huái zhī jiān
zhōu chē shāng jiǎ fāng bīn zhī suǒ zhì
mín shēng jiàn wài shì
ér ān quǎn shí
shēng sòng
ér shú zhī shàng zhī gōng
xiū yǎng shēng
hán bǎi nián zhī shēn
xiū zhī lái
ér shì jiǎn
yòu ài zhī ān xián
quán shān zhī jiān
nǎi chú rén yǎng ér wàng shān
ér tīng quán
duō yōu fāng ér yīn qiáo
fēng shuāng bīng xuě
qīng xiù
shí zhī jǐng
ài
yòu xìng mín suì zhī fēng chéng
ér yóu
yīn wéi běn shān chuān
dào fēng zhī měi
shǐ 使 mín zhī suǒ ān fēng nián zhī zhě
xìng shēng shì zhī shí
xuān shàng ēn
mín gòng
shǐ zhī shì
suí shū míng tíng yān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