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周恩来介绍

周恩来
周恩来 ►5篇诗文

周恩来(1898~1976)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卒于北京。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见博古)、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周恩来(1898~1976)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卒于北京。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见博古)、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相关资料
相关作品
近代周恩来
其一

极目青郊外,烟霾步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其二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这是两首不同的诗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第一首诗描述了一个狩猎场景:远眺青葱郊野,雾气正浓,中原诸侯们正在追逐猎物。作者借此描绘出了战乱时期的氛围,暗示着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而第二首诗则表现了恋爱之情:樱花盛开在小道上,柳树枝叶垂挂在池塘边,燕子鸣叫声回荡在耳畔,再次引起思念。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美景和小鸟的嬉戏,传达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

qīng jiāo wài
yān mái zhèng nóng
zhōng yuán fāng zhú 鹿
làng zhǒng xiàng zōng
èr yīng huā hóng shàng
liǔ 绿 chí biān
yàn shēng shēng
xiàng yòu nián
近代周恩来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段描述,意为: 千古以来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冤案,其中有一个冤案就如同江南的一片叶子那样微小。即使是同居在一个房间的人也会因为争斗而煽动起内部的战争,然而何必如此急迫呢?

qiān yuān
jiāng nán
tóng shì cāo
xiàng jiān
近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科济世穷。
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chóu)蹈(dǎo)海亦英雄。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蹈海:投海。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jiāng diào tóu dōng
suì qún shì qióng
miàn shí nián
nán chóu dǎo hǎi yīng xióng
近现代周恩来
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旧,临歧意怅然。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情感。第一句表达了在同龄人中比赛的竞争,但作者并不是最出色的。第二句提到作者的婚姻,并暗示作者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受到怜悯。第三句描述了一些鸟类的行为,其中群鸦停留在晚树上,孤雁独自飞向寂静的天空。最后一句表达了在面对分别时,只有与老朋友交往才能缓解孤独感。整首诗充满了落寞和思考。

tóng chái zhēng zǒu
jūn zhe xiān biān
zuò jià lián nóng zhuō
liú ràng ěr xián
qún liàn wǎn shù
yàn liáo tiān
wéi yǒu jiāo yóu jiù
lín chàng rán
近现代周恩来
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异乡客人离别的情景。东风催促他离开,南浦传来了骊歌声,他的身影就这样消失了。虽然身在千里之外,但他的心还留在了故土。他感叹星星远去让人产生了不堪回忆的情感,云散了又何以消除忧愁呢?但是,回顾过去时的经历,因缘际遇和文字记录让他心中充满了欣喜。整个诗歌表达了深刻的离别、思念和怀旧情绪。

dōng fēng cuī
nán chàng
zhuǎn yǎn rén qiān
xiāo hún mèng
xīng chéng hèn shì
yún sàn nài chóu
xīn qián chén yǐng
yīn yuán wén duō
更多关于周恩来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