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赵嘏介绍

赵嘏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相关资料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唐朝赵嘏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流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流流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云物凄清拂曙(shǔ)流,汉家宫阙(què)动高秋。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yǐ)楼。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半开篱(lí)菊静,红衣落尽渚(zhǔ)莲愁。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qiú)。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yún qīng shǔ liú
hàn jiā gōng què dòng gāo qiū
cán xīng diǎn yàn héng sāi
zhǎng shēng rén lóu
yàn bàn kāi jìng
hóng luò jìn zhǔ lián chóu
zhèng měi guī
kōng dài nán guàn xué chǔ qiú
唐朝赵嘏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晓发(fà)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晓发:早起弄发。寒塘:秋天的池塘。坐:因。

乡心正无限,一雁(yàn)度南楼。
乡心:思乡之心。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xiǎo shū lín shuǐ
hán táng zuò jiàn qiū
xiāng xīn zhèng xiàn
yàn nán lóu
唐朝赵嘏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流淌,江水澄莹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

独上江楼思渺(miǎo)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思渺然:思绪怅惘。渺然:悠远的样子。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依稀:仿佛;好像。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抒写了对友人的忆念及独登江楼时的惆怅之情。前二句写诗人夜登江楼,所见只有江天月色。后二句由今思昔,写出风光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诗人运笔自如,写旧事则虚实相间,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独上江楼思渺然”,语同随口说出,但情致绵渺,引人遐思。而这一句至少可以体味到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是“独”字的运用,写诗人处境之寂寞,身边无人陪伴因而在这样一个月凉如水的夜晚独自出行;其次是“上江楼”,在古人的传统中,“登高”和愁思似乎不可分割,诗人此刻一定是有什么忧心之事;第三,“思茫然”,诗人的心境显然并不安宁。此句写诗人独自登上江边之楼的情形,“独上”写行动,“思渺然”写心理。叙事之中挟以情韵,使其独倚高楼、寂寞沉思的情态形象生动。

“月光如水水如天”,这一句故意将笔移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

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写到这里,诗意豁然开朗,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得到充分展示,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促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shàng jiāng lóu miǎo rán
yuè guāng shuǐ shuǐ tiān
tóng lái wàng yuè rén chù
fēng jǐng nián
唐朝赵嘏赵嘏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凄凄。
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

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
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与她的丈夫分离的悲伤情景。女子站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望着远方江畔草木凋零,心中十分忧愁。她已经为丈夫的离去哭泣了很久,但是她的丈夫还是选择了离开,就像他不再珍惜她的眼泪和情感一样。这时边境的风声和鼓声又传来,让女子更加痛苦和无助。她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也许她的丈夫会在战场上失去生命,这样的想法使得她的忧虑更甚。整首诗以写实的形式表达了这位女子内心的忧伤情绪,展现了她在战争阴影下的孤独和无助。

yún zhōng yǎo yǎo
jiāng pàn cǎo
qiè jiǔ chuí zhū lèi
jūn
biān fēng bēi xiǎo jiǎo
yíng yuè yuàn chūn
wèi dào xiū zhēng zhàn
chóu méi yòu
唐朝赵嘏赵嘏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这首诗的含义是描述了一个游子离乡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发现云、山、水等景物仍然和自己小时候离开时一样。但是他自己已经变得陌生,成为了未归之客。在春日傍晚,他骑着马来到了一处花丛下,静静地品尝美酒,欣赏残照和河畔的树木。最后,他不想让管弦乐声打断这份宁静,轻轻挥动鞭子,背着花朵离去。整首诗充满了怀旧、思乡、感伤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yún xiāng
shān chuān zhī
nián lái wèi guī
shàng chūn
zūn huā xià jiǔ
cán shuǐ 西 shù
dài guǎn xián zhōng
yáo biān bèi huā
唐朝赵嘏赵嘏
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
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

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
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

这首诗的含义是: 诗人感叹当年谁不羡慕嫁入豪门的少女,例如窦氏家族的女子,但现实却很残酷。她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哭泣,因为她们被迫要承受严格的家规和婚姻压力。 诗人认为这种生活非常不公平,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比那些嫁入豪门的女子更加艰难。他曾在边陲服役,离家漂泊已久,深感无法摆脱战争和贫困的束缚。 诗人只能等待阳关使者把他的信件送到海西去,寄托着他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dāng nián shuí xiàn
fèn zuò dòu jiā
jǐn háng háng
luó wéi
zhī dēng lǒng yuǎn
zhī hèn xià
zhí hòu yáng guān shǐ 使
yīn qín hǎi 西
唐朝赵嘏赵嘏
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
微风入桃径,爽气归缥帙。

频时苦风雪,就景理巾栉。
树暖高鸟来,窗闲曙云出。

乡遥路难越,道蹇时易失。
欲静又不能,东山负芝朮。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隐居在深山里的人物,他喜欢在茅草房子下坐着,享受阳光明媚的春天;微风吹进桃树小径,让人感到清新宜人。在经历了频繁的风雪之后,他把自己打理得整洁干净,迎接暖和的春天,高高的树枝上也开始有鸟儿飞来。在早晨的阳光中,他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云朵展现出美丽的景象。然而,他所在的乡下离城市很远,道路崎岖不平,前行困难重重;时而面对艰难险阻,容易迷失方向。他想要安心静处,却常常做不到,好像负担着东山芝朮的重任一样。整个诗歌表达出了隐士生活的美好与辛劳,以及隐士们始终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安宁的精神追求。

yōng zuò máo yán
chūn qíng chū
wēi fēng táo jìng
shuǎng guī piāo zhì
pín shí fēng xuě
jiù jǐng jīn zhì
shù nuǎn gāo niǎo lái
chuāng xián shǔ yún chū
xiāng yáo nán yuè
dào jiǎn shí shī
jìng yòu néng
dōng shān zhī zhú
唐朝赵嘏赵嘏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
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
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这首诗是在描述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作者面对离别的情境,难以承受心中的悲痛和无奈。 “那堪闻荡子”,指离别之情难以言喻,只能发出叹息。而“迢递涉关山”则形容远距离的分别,如同踏足重重山峦。 “肠为马嘶断”,表达了内心的悲痛,如同肠子被马嘶声所撕裂。而“衣从泪滴斑”则形容离别时痛哭流涕的场景。 “愁看塞上路”,指望眼欲穿的望着远方走向边塞的人们,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忧伤,“讵惜镜中颜”则表示即便颜貌再美,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哀怨。 最后一句“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则是表达希望通过征途上的飞鸟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亲人,抚慰彼此的相思之情。

kān wén dàng
tiáo shè guān shān
cháng wéi duàn
cóng lèi bān
chóu kàn sāi shàng
jìng zhōng yán
tǎng jiàn zhēng 西 yàn
yīng chuán hái
唐朝赵嘏赵嘏
洞庭先生归路长,海云望极春茫茫。
别来几度向蓬岛,自傍瑶台折灵草。

这首诗描写了洞庭先生漫长的归途和他在海上看到春天远景的情景。洞庭先生别离了蓬岛多次,这一次他自己在瑶台边采摘灵草。整个诗歌充满了离愁别绪和怀旧之情。

dòng tíng xiān shēng guī zhǎng
hǎi yún wàng chūn máng máng
bié lái xiàng péng dǎo
bàng yáo tái shé líng cǎo
唐朝赵嘏赵嘏
良人犹远戍,耿耿夜闺空。
绣户流宵月,罗帷坐晓风。

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
尚自无消息,锦衾那得同。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她每晚独自坐在房间中,望着窗户流淌的月光和风吹拂的帷幕,心中不禁想起丈夫正在边塞一线守卫。她十分担心他的安全,同时也非常怀念他的陪伴。 后两句则表达了女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她的灵魂仿佛已经飞到了沙漠中的帐篷旁边,而内心的痛苦则像刀子一样割裂了她的心肠。虽然她仍然抱有希望,但是没有丈夫的陪伴,就算是锦衾也难以让她感到温暖。

liáng rén yóu yuǎn shù
gěng gěng guī kōng
xiù liú xiāo yuè
luó wéi zuò xiǎo fēng
hún fēi shā zhàng běi
cháng duàn guān zhōng
shàng xiāo
jǐn qīn tóng
更多关于赵嘏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