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陈恭尹介绍

陈恭尹
陈恭尹 ►628篇诗文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康熙十七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朝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康熙十七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朝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相关资料
相关作品
清朝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沈,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苍茫烟云的景象,表达了古代战乱时期的沉痛氛围。诗中提到了一些形象,如半楼月影、笛声、天涯砧声、南国征士等,用以突出故事情节和氛围。最后提到在市中还可以听到吹篪的客人,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和无奈境地。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多种手法展现了一个战乱时期的悲壮和凄美。

cāng máng shěn
shí shān shàng yīn yīn
bàn lóu yuè yǐng qiān jiā
wàn tiān zhēn
nán guó gàn zhēng shì lèi
西 fēng dāo jiǎn měi rén xīn
shì zhōng yǒu chuī chí
shí mén qiū yòu shēn
清朝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三忠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水堂,建于陆秀夫投海处。萧萧:摇动的样子。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水(cí)。
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十载愁人:诗人自称。诗人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故云。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bēi)。
苍苔:青苔。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诗人悲恸万分。“至今悲”三字,点明了诗人不是在单纯吊古,而更是在伤今,语极浑厚有力。

“一声望帝啼荒殿”,诗人借望帝的传说抒写亡国之痛。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下句“十载愁人拜古祠”,大殿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可见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他们或是忘却了这三位英烈,或是迫于高压不敢来此。从清兵入关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这十年中,诗人时时刻刻是个“愁人”,是为故国忧愁的人。这句将诗人谒祠的用心昭示于读者:正是为了一释十年的愁苦,使愁怀有一恸之处。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变客观叙事为主观抒情。“海水有门分上下”,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江山无地限华夷”紧对上句,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又能属对工切,是诗中警句。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迹激励自己,永葆节志。永历帝失败之后,陈恭尹曾避于江汉一带,现返回广东,故曰“停舟”。虽然结束了避难逃离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满了艰难险厄。即便如此,诗人也决不改变初衷。“畏向苍苔读旧碑”言自己惧怕去诵读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对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却苟活于世深感不安。这是诗人的自责之词,但苟活尚且不安,屈节当然更不可能,所以,这句也表明了诗人誓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shān xiāo xiāo fēng yòu chuī
liǎng làng zhì jīn bēi
shēng wàng huāng diàn 殿
shí zǎi chóu rén lái
hǎi shuǐ yǒu mén fèn shàng xià
jiāng shān xiàn huá
tíng zhōu jiān nán
wèi xiàng cāng tái jiù bēi
清朝陈恭尹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这首诗意味深长,可以有多种阐释。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谤声易弭”指的是人们对别人的恶意攻击言论,容易平息。相比之下,“怨难除”则表明对别人的不满和抱怨往往难以消除。 接下来提到秦法,可能是在指出即使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依然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夜半桥边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于文化遗产和知识的珍视。一个孩子在夜晚哼唱着歌曲,代表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而“未烧书”则暗示有些书籍还没有被毁掉,也就是说知识和智慧尚存于人间。这样的描述无疑在暗示着一种对于文化、知识和思想自由的追求。

bàng shēng yuàn nán chú
qín suī yán shèn shū
bàn qiáo biān hēng
rén jiān yóu yǒu wèi shāo shū
清朝陈恭尹
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秋天时,站在曲栏前饮酒,俯瞰四周的美景。他从北方的五岭山脉一直到南方的九州大地上的水流,都被他所观赏到。他计划着要去采摘黄色的菊花,听松林风声和山泉潺潺的音乐。最后,他自嘲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笑看秋天来临,再也不敢问询过去的历史和那些山川名胜了。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淡然超脱、豁达洒脱的境界。

qīng zūn zuì lán qián
fēi lín qiū hào rán
lǐng běi lái fēng zài
jiǔ zhōu nán jìn shuǐ tiān
jiāng kāi ruǐ huáng jiǔ
dào sōng fēng xiǎng quán
bái shǒu zhòng yáng wéi yǒu xiào
wèi kān huái 怀 wèn shān chuān
清朝陈恭尹
醉敲如意短歌笺,鹢首东行岁渐寒。霜下参差闻坠叶,月中深浅见澄滩。
龙川地古那逢令,鳄渚鱼多不避官。犹有故人闲射猎,秋田骑马好追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他醉饮之余,写下了一篇短歌笺,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第一句“醉敲如意短歌笺”,描述了作者在微醺状态下写下这篇诗歌。接下来的两句“鹢首东行岁渐寒,霜下参差闻坠叶”,暗示着秋天已经到来,天气渐渐变冷,落叶纷纷扬扬。 然后,诗人描述了所在地区的景物和风土人情,“龙川地古那逢令”指该地区历史悠久,“鳄渚鱼多不避官”则表明该地区物产丰富。最后两句“犹有故人闲射猎,秋田骑马好追欢”,则呈现出作者与故人一起在清爽的秋天里追寻欢乐。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秋天的独特认知和深刻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友情与自然的重视。

zuì qiāo duǎn jiān
shǒu dōng háng suì jiàn hán
shuāng xià cān chà wén zhuì
yuè zhōng shēn qiǎn jiàn chéng tān
lóng chuān féng lìng
è zhǔ duō guān
yóu yǒu rén xián shè liè
qiū tián hǎo zhuī huān
清朝陈恭尹
昔闻诗礼地,地是叹人遐。夜月虚茅宇,春风到楝花。
自公曾许国,有子善承家。手泽垂垂在,清明迥未涯。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古代贵族的家庭和他们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描绘夜晚月光下虚弱的茅草房和春天轻柔的风吹拂着有楝花的地方,表现了这个家庭所在的地方的清静和美丽。 然后,诗人提到这个家族的祖先曾经被赐予国家职务,而子孙们也一直承继着家族的传统。最后,诗人说这个家族的手越来越不再繁忙,而时间却远远没有尽头。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于传统、时间、家族和家园的怀念和珍视之情。

wén shī
shì tàn rén xiá
yuè máo
chūn fēng dào liàn huā
gōng céng guó
yǒu shàn chéng jiā
shǒu chuí chuí zài
qīng míng jiǒng wèi
清朝陈恭尹
爱君兄弟好,悃愊绝浮华。与世若无忤,中心良有遐。
二毛依子舍,重树似山家。自种忘忧草,春来烂漫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视和赞叹,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过于浮华的世俗生活的疏离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首先,诗人赞美自己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将其描述为“爱君兄弟好”,并认为彼此间的关系真挚坦诚,不会被世间喧嚣所动摇。其次,诗人把重点放在了自己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上,让自己看似“与世若无忤”,并认为自己有着一颗“中心良有遐”的内心,这可以理解为他跳出了世俗的束缚,追求更为纯粹的人生。 接着,诗人又以二毛依子舍、重树似山家等具象细节,描绘出自己隐居在山林之中的状态,逃避了世俗的繁杂和浮华,重新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神。最后,诗人通过种植忘忧草和春花来表达自己从内心散发出的欢愉和满足,这也展现了他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肯定和赞美。

ài jūn xiōng hǎo
kǔn jué huá
shì ruò
zhōng xīn liáng yǒu xiá
èr máo shě
zhòng shù shān jiā
zhǒng wàng yōu cǎo
chūn lái làn màn huā
清朝陈恭尹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月下虹蜺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风景,但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和人生的变迁。 第一句“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描述了水流不息、荷花常青的美好场景。但是接下来的“十年士女河边骨”则表现了历史和时间的冷酷无情,暗示着战争和死亡的存在。 第二句“月下虹蜺生水殿,天中丝管在迷楼。”再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但是其中的“迷楼”和“往事”则暗示了过去的繁华已经逝去,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最后一句“风起杨花无那愁”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表示即使面对风雨和变故,也应该乐观地面对,不要悲伤忧愁。整首诗歌从美景到历史再到人生,融合了东方文化的哲思并通过自然景象揭示出人生百态。

luò tōng huái liú
zhǔ gōng shù céng qiū
shí nián shì biān
xiào jūn wáng jìng tóu
yuè xià hóng shēng shuǐ diàn 殿
tiān zhōng guǎn zài lóu
fán huá wǎng shì hán gōu wài
fēng yáng huā chóu
清朝陈恭尹
了无纷杂绝纤埃,有此园林倚粤台。高柳夹门行径永,小桥横水画堂开。
坐疑古洞迷秦晋,日见渔舟自去来。况是主人髯未白,官闲时得扫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的园林景观。园内没有任何繁杂的尘埃,只有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园中高大的柳树在门旁依偎,小桥横跨水面,画堂敞开,使人心生惬意。坐在园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洞穴之中,迷失在秦晋之间。时而看见渔舟来来往往,更增添了一份恬静的气氛。主人不仅是一个爱好园艺的人,他还是一位官员,闲暇时间可以到园中打理花草,享受宁静的时光。

le fēn jué xiān āi
yǒu yuán lín yuè tái
gāo liǔ jiá mén háng jìng yǒng
xiǎo qiáo héng shuǐ huà táng kāi
zuò dòng qín jìn
jiàn zhōu lái
kuàng shì zhǔ rén rán wèi bái
guān xián shí sǎo cāng tái
清朝陈恭尹
山河百战鼎终分,叹息漳南日暮云。乱世奸雄空复尔,一家词赋最怜君。
铜台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这首诗意为历经百战的山河,最终已被分割。作者感叹漳南日暮云,表达出对时过境迁、光阴荏苒的感慨。 在乱世之中,奸雄横行,但唯有作者一家能够独善其身并创作出优美的诗文,这使得他们备受钦佩和羡慕。 铜台上的笙伎尚未散去,石马传来了水文之声。而在那遍布秋草的七十二坟墓,再也没有人能够表彰汉将军的功绩。 整首诗给人以淡然而哀愁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更替和历史变革的思考和感悟。

shān bǎi zhàn dǐng zhōng fèn
tàn zhāng nán yún
luàn shì jiān xióng kōng ěr
jiā zuì lián jūn
tóng tái wèi sàn chuī shēng
shí xiān chuán chū shuǐ wén
shí èr fén qiū cǎo biàn
gèng rén biǎo hàn jiāng jūn
更多关于陈恭尹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