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冯延巳介绍

冯延巳
冯延巳 ►211篇诗文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年),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

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冯延巳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958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至此,宋党覆没。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罢相两年后,即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也就是这一年,赵匡胤夺取天下,建立起北宋王朝。再过一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据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番话,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年),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

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冯延巳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958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至此,宋党覆没。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罢相两年后,即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也就是这一年,赵匡胤夺取天下,建立起北宋王朝。再过一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据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番话,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相关资料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到保 ...展开阅读全文∨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 ...展开阅读全文∨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钓矶立谈》记载孙晟曾经当面指责冯延巳:“君常轻我,我知之矣。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这首诗描绘了洞房夜晚的景象,笙歌声散去,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后只剩下残花凋谢的红色。诗人回忆起往事的伤心和东风的吹拂,独自靠在梧桐树旁,思考着往事,直到黎明钟声敲响。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逝去过去时光的感慨和思索,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寂寞和孤独的情绪。

dòng fáng shēn shēng sàn
lián zhòng zhòng
xié yuè méng lóng
guò cán huā luò hóng
nián xiàn shāng xīn shì
jiù dōng fēng
tóng
xián xiǎng xián dào xiǎo zhōng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清明时节的夜晚,微风吹拂着帘幕,花儿也已经凋零。诗人与朋友们共饮美酒,享受欢乐时光,但随着夜深人静,诗人开始感到寒意袭来,他畏惧孤独的夜晚。他的容颜因愁思而黯淡,泪水也早已流尽。尽管他也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却无从展开。

fēng wēi lián qīng míng jìn
huā luò chūn cán
zūn jiǔ liú huān
tiān jìn luó qiè hán
chóu yán qià shāo cán zhú
zhū lèi lán gàn
gāo bàn
zhēng nài xiàng féng qíng wàn bān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
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
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幽斋中听到寒蝉叫声,想起了昔日的旧恨。他的心情随着月光透过帘栊,远离现实,在梦中回到了往事。玉笛声婉转悠扬,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伤和无奈,而满袖猩猩血也象征着悲痛和纷乱。整首诗带有浓郁的忧伤之情,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和怀念。

hán chán bào sān qiū hòu
jìng yōu zhāi
luò xián jiē
yuè tòu lián lóng yuǎn mèng huí
zhāo yáng jiù hèn qián zài
xiū shuō dāng shí
cái chuī
mǎn xiù xīng xīng xuè yòu chuí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花前没有了她的陪伴,只能独自在花间徘徊,举目四顾,一片凄凉。纵使笙歌入耳,婉转悠扬,也只能唤起曾经记忆,从而更添感伤惆怅。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林间彩蝶对对,帘间飞燕双双,皆在快乐嘻逐,恩爱相偕。血色残阳笼罩着绿树青苔,怎能再忍受心中悲凉!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shēng)歌亦断肠。
纵有:纵使有。笙歌:笙代指各种乐器;笙歌即指各种乐器演奏声和歌声。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忍:作“怎忍”解。

此词上片写在游乐之地失去情侣以后,纵然娱乐也悲伤;下片先以蝶燕双双,兴起孤独之感,最后以景结情。词中运用反衬、比兴的手法,以乐写哀,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衬失却伴侣之悲,用笙歌反衬愁肠欲断之伤,用蝶燕双双反衬孤寂之感,具有民歌格调。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

上片写“失却游春侣”、 “独自寻芳”之悲。“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花前月下”,原为游春男女的聚会之地;而偏偏在这游乐之处,失却了游春之侣;花前诚然可乐,但独自一人,徘徊觅侣,则触景生情,适足添愁,甚而至于举目四顾,一片凄凉,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纵有笙亦断肠。”笙歌在游乐时最受欢迎,但无人相伴,则笙歌之声,适足令人生悲。“纵有”两字,从反面衬托失去之痛:笙歌散尽,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断肠,但他却感到即使笙歌满耳,也仍然是愁肠欲断。

下片写因见蝶燕双双,兴起孤独之感。“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自己失却游春之侣而影单形只,但闲步四望,只见彩蝶双双,飞舞林间;蒸儿对对,出入帘幕。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彩蝶、燕儿都成双做对,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独之感!“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斜照在绿树青苔之上的静景,正与上片的“满目悲凉”之句相拍合。

冯延巳词具有民歌格调者不少,且善于运用比喻、起兴,如《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是以“行云”暗喻浪子,浪子行踪如浮云飘荡,竟然“忘却归来”。由此兴起思妇春怨:“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而这首《采桑子》词,则是以描写蝶燕双飞之乐兴起自身孑然无侣的孤独之感,这种写法在民歌中是经常使用的。

huā qián shī què yóu chūn
xún fāng
mǎn bēi liáng
zòng yǒu shēng duàn cháng
lín jiān dié lián jiān yàn
shuāng shuāng
rěn gèng liàng
绿 shù qīng tái bàn yáng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寒幽静的情境,画堂内点着暖色的灯光,帘栊轻轻卷起,房间里传出“禁漏丁丁”的声响。雨过后的天气十分寒冷,作者整夜无法入眠,西窗外的梦也无从实现。 诗中提到了一个玉娥,她在重燃香火之后,孤独地倚在屏风旁,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远方,水调何人吹笛声的意思是:此时不知有谁在远处吹奏悠扬的笛子声。 整首诗的主题是孤独、清寒和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huà táng dēng nuǎn lián lóng juàn
jìn lòu dīng dīng
hán shēng
西 chuāng mèng chéng
é zhòng tiān xiāng yìn
huí píng
hán qíng
shuǐ diào rén chuī shēng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单栖,落雨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画堂中无法入眠的愁苦之情。画堂里风雨凄凄,林鹊孤单地栖息,落雨拂过灯花,使得鸡儿未曾啼叫。作者感慨时光匆匆,过去的往事就像流水一样逝去,不必再谈及自己的感情迷惑。玉箸垂下,只有金笼中的鹦鹉能理解作者内心的痛苦。

huà táng zuó chóu shuì
fēng
lín què dān
luò dēng huā wèi
nián guāng wǎng shì liú shuǐ
xiū shuō qíng
zhù shuāng chuí
zhī shì jīn lóng yīng zhī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这首诗意境幽静,描绘了一个人在冬季的夜晚里,醉倒在床上,享受着温暖和芳香。他独自一人,整理着自己的眉毛,并且感到恍惚,思绪飘忽,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睡。窗外的月光和灯光相互交织,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当黎明降临时,他开始做梦,梦见早春的东风吹开了梅花的花蕾,这让他感到欣喜。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周围环境的意象,表达了渴望和期待春天到来的情感。

jiǔ lán shuì jiào tiān xiāng nuǎn
xiù yōng kāi
xiāng yìn chéng huī
bèi hán píng jiù méi
méng lóng què xiàng dēng qián
chuāng yuè pái huái
xiǎo mèng chū huí
dōng fēng zhàn zǎo méi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有马嘶和人语声传来,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在杨柳桥边,看到落日高楼上飘扬着酒旗,似乎是在庆祝什么。但是,作者心中却有许多旧愁新恨,对未来充满渺茫之感,令他目光失焦,望向远方天空。然后他独自站在花前,听着笙歌满画船的音乐,思考着过去和未来,感慨万分。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以及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rén chūn fēng àn
fāng cǎo mián mián
yáng liǔ qiáo biān
luò gāo lóu jiǔ pèi xuán
jiù chóu xīn hèn zhī duō shǎo
duàn yáo tiān
huā qián
gèng tīng shēng mǎn huà chuán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宿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刚刚还是笙歌曼舞,转瞬间,笙歌消歇,众人散去,只剩我独宿红楼舞榭。将珠帘半卷,挂在玉钩,此时云儿收起,升起一轮朗月。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索性起来,细细地看那些和他共同游玩过的地方,每一处都引起我的新愁。那东流的河水哟,请将我的一颗充满离恨的心,捎带到那心上人所在的桔子洲。

笙(shēng)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jú)洲。
点检:回顾、反思。离心:离愁。橘洲:橘子洲。在今湖南长沙西湘江中,多美橘,故名。

这首词上半阕以“笙歌放散人归去”开篇,可见其着重点不在描写晚上宴会歌舞之盛况,而在抒发乐器放下,宴会解散,人归去之后,词人“独宿红楼”的反思。这里的“红楼”当为南唐宫中的舞榭歌台。鉴于冯延巳当时的官位,故在宴会散后,参加宴会的人各自归去,而他却能“独宿红楼”,享受“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的特殊恩遇。但是,这并没有使冯延巳产生“紫殿红楼赏春好”(李白《侍从宜春苑》)的愉悦之情,相反,在“周师南侵,国事岌岌”之际,“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冯煦《阳春集序》)。“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将珠帘半卷,挂在玉钩,此时云儿收起,升起一轮朗月,此情此景,令人心寒,令人孤愁)正是“意内而言外”的最佳选择。

下半阕首两句“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紧承上半阕,写出时间的推移,由夜里“独宿红楼”,到次日早晨起来,泛舟离开红楼。其中“点检”二字尤足以表现作者“辞学”造诣之深。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诗中有“点检平生事,焉能出筚门”之句,这些都说明“点检”为认真考核之意。冯延巳于此时此地着以“点检”二字,表明这离去不是毫不经意,而是一棹一回头,认真考查经由之地的特殊景物,然而感受的却是每经一处地方,就在心灵深处荡起一波新愁。最后二句,“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写词人想从这愁苦中摆脱出来。然而,词旨微幽,必得细细体味,才能领悟。“凭仗东流”,照应首句,点明“起来点检经由地”是乘舟而行,引出新愁,但是,还要依仗它来抛下这不断增添的苦愁。“将取”句,则两处用典,意更深邃。一为“离心”,当取屈原《离骚》:“可离心之可同分,吾将远逝以自疏”之意。 一为“橘洲”,当为东流之水中确有长满橘树的小洲树的小洲,因而触发联想,借用杜甫诗句:“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抒发南唐将会在歌舞声中失去江山,自己不如及早离去的感慨,可谓“极凄婉之致也”。

shēng fàng sàn rén guī
xiǔ 宿 hóng lóu
yuè shàng yún shōu
xiǔ 宿 zhū lián guà gōu
lái diǎn jiǎn jīng yóu
chù chù xīn chóu
píng zhàng dōng liú
jiāng xīn guò zhōu
唐朝冯延巳冯延巳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
□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
偷取笙吹,惊觉寒□到晓啼。

这首诗的作者表达了自己在半夜里的孤独和冷清感。他(或她)感叹西风吹得很冷,帘栊也很寒冷,自己刚从遥远的梦境中醒来。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花已谢落,枝条拢在一起,像是在告别。新曲在昭阳殿里演奏着,却无人知晓。诗人偷偷听到笙琴声,被吵醒,惊觉天已经亮了,冷鸟开始啼叫。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凄凉、孤独、冷清而多愁善感的夜晚。

西 fēng bàn lián lóng lěng
yuǎn mèng chū guī
guò jīn fēi
huā xiè chuāng qián zhī
zhāo yáng diàn 殿 xīn fān
wèi yǒu rén zhī
tōu shēng chuī
jīng jiào hán dào xiǎo
更多关于冯延巳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