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李嘉祐介绍

李嘉祐
李嘉祐 ►271篇诗文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相关资料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量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李白、刘长卿、钱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唐朝李嘉祐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间)、766~779年(大历年间)中,李嘉佑先后曾任台州、袁州刺史。袁晁陷台州并攻下浙东诸州,历时8月,至公元 763年(广德年间)四月始平,所谓移家“避寇”当指此。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间)乱后,西晋灭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刘宋特于京口设南徐州安置移民。辖境相当今安徽风阳以东、江苏淮河以 南、长江以北地区。其后,辖境南移,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南京东北部及丹阳、宜兴以东,无锡以北地区。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吴越:古吴国都吴(今江苏苏州市)、古越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吴越泛指今江苏、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秣陵:古县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南。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玷杵:持衣石与棒槌。比喻浣洗。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这是复词偏义,主要指牛宿,即牵牛星,一名河鼓,俗称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古时神话,以牵牛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鹊乌群集衔接为桥以便织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诗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战乱中,丈夫被征发,生死不知,谁还能指望有夫妻相会之时。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马客:指章侍御。骢马,青白色的马。东汉桓舆为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日:“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附桓典)

该诗为公元762~763年、763~764年(广德年间)李为避战乱、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时北方战火尚未熄灭,南方动乱又起,今江苏、浙江一带大多男子被征发;丁壮不存,田野荒芜,无物可收。身为一州之长的李嘉佑都在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当然更难以为生了。

jiā kòu zhú háng zhōu
yàn jiàn nán jiāng shuǐ liú
yuè zhēng yáo fēi jiù
líng diāo qiū
qiān jiā zhēn chǔ
rén wàng dòu niú
zhī yǒu tóng shí cōng
piān chǐ wèn qióng chóu
唐朝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水中的小洲上长满了小草,王牧要出去游玩了。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年纪刚刚到了及冠之年,文章的体裁风格与父亲的相同。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舍不得他离开,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

细草绿汀(tīng)洲,王孙耐薄游。
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使君:古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汀洲:水中小洲。王孙。本指王家子孙,这里指王牧。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qiú)。
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这里指及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冠年。文体:文章的体裁风格。弓裘:《礼·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倚门愁:谓让父母挂念、担忧。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 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学记》的典:“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又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诗清丽流畅,气韵生动,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沈德潜评论此诗云:“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唐诗别裁》卷十一)

cǎo 绿 tīng zhōu
wáng sūn nài báo yóu
nián huá chū guàn dài
wén jiù gōng qiú
huā zhēng
chūn táng shuǐ luàn liú
shǐ 使 jūn lián xiǎo ruǎn
yīng niàn mén chóu
唐朝李嘉祐
为郎复典郡,锦帐映朱轮。
露冕随龙节,停桡得水人。

早霜芦叶变,寒雨石榴新。
莫怪谙风土,三年作逐臣。

这首诗的含义是描述了一位官员重获官职,回到他的领地中。他在被赐宴之前,在华丽的帐篷里准备好迎接客人。他佩戴着一顶龙节露冕,坐在船上,渡过水面。雨水和冰霜使芦苇和石榴变得新鲜美丽。最后,他告诉读者不要惊讶于他对这个领地的了解,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的官员。

wéi láng diǎn jùn
jǐn zhàng yìng zhū lún
miǎn suí lóng jiē
tíng ráo shuǐ rén
zǎo shuāng biàn
hán shí liú xīn
guài ān fēng
sān nián zuò zhú chén
唐朝李嘉祐
君罢江西日,家贫为一官。
还归五陵去,只向远峰看。

暮色催人别,秋风待雨寒。
遥知到三径,唯有菊花残。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人,因为官位低微而被罢免,他只能离开江西回到故乡五陵。在离别时,他望着远方的山峰感叹。夜幕降临,秋风阵阵,等待着即将来临的寒冷秋雨。尽管离别之际令人伤感,但只有枯萎凋零的菊花依然坚定地矗立在三径上,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jūn jiāng 西
jiā pín wéi guān
hái guī líng
zhī xiàng yuǎn fēng kàn
cuī rén bié
qiū fēng dài hán
yáo zhī dào sān jìng
wéi yǒu huā cán
唐朝李嘉祐
艰难只用武,归向浙河东。
松雪千山暮,林泉一水通。

乡心缘绿草,野思看青枫。
春日偏相忆,裁书寄剡中。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最终回到了浙河东的家乡。在家乡的山林间,他欣赏着松雪千山的美景和林泉一水的清幽,思念度过春天的日子,写下书信寄到剡中去。他对家乡的草木、青枫及野外感慨万千,但始终牵挂着远方的朋友。整首诗传达出一种阅历丰厚且深情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jiān nán zhī yòng
guī xiàng zhè dōng
sōng xuě qiān shān
lín quán shuǐ tōng
xiāng xīn yuán 绿 cǎo
kàn qīng fēng
chūn piān xiàng
cái shū yǎn zhōng
唐朝李嘉祐
水流过海稀,尔去换春衣。
泪向槟榔尽,身随鸿雁归。

草思晴后发,花怨雨中飞。
想到金陵渚,酣歌对落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首先,水流过海显得非常稀少,暗示诗人的离别是非常痛苦的。接着,诗人要离开并换上春装,象征着他将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随后,诗人借助泪水和身体与鸿雁一起飞行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草木在晴朗的天气下生长发芽,而花却受到雨水的影响而失落飞散,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情感。 最后,诗人回想起金陵的美景,在落日余晖中畅饮高歌,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沮丧情绪的一种排遣方式。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别离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shuǐ liú guò hǎi
ěr huàn chūn
lèi xiàng bīn láng jìn
shēn suí hóng 鸿 yàn guī
cǎo qíng hòu
huā yuàn zhōng fēi
xiǎng dào jīn líng zhǔ
hān duì luò huī
唐朝李嘉祐
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
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

北固滩声满,南徐草色闲。
知心从此别,相忆鬓毛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大致意思是: 我曾经长期任涔阳令,但突然被召回京城。我的辞职信充满了离别和忧伤的情感,因为我要面对离散和无家可归的状况。北固山滩的声音充满了深沉的悲哀,而南徐州的草色却显得安宁闲适。从此我们将在不同的地方度过人生,但我们的友谊将永存,并且留下岁月留下的斑白头发上都有着深刻的回忆。

jiǔ zuò cén yáng lìng
dān chí zài hái
liáng guó
luàn dào xiāng shān
běi tān shēng mǎn
nán cǎo xián
zhī xīn cóng bié
xiàng bìn máo bān
唐朝李嘉祐
行春日已晓,桂楫逐寒烟。
转曲遥峰出,看涛极浦连。

入京当献赋,封事更闻天。
日日趋黄阁,应忘云海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早春时划着桂木船,在江面上漫游,欣赏远处的山峰和海浪,感叹自然的壮观美景。此人是前往京城献上自己的才艺之作,并期待被封为官员。他每天都在向黄阁跑去请命,但应当忘记海边的云海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háng chūn xiǎo
guì zhú hán yān
zhuǎn yáo fēng chū
kàn tāo lián
jīng dāng xiàn
fēng shì gèng wén tiān
huáng
yīng wàng yún hǎi biān
唐朝李嘉祐
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阳台女,
对坐鹭鸶娇不语。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语。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
尽是湘妃泣泪痕。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一位美丽、寂静的女子在江边洗衣服。她似乎很寂寞,与她对面的鸟儿互相注视着,但彼此之间却没有什么交流。诗人认为这位女子可能是一个孤独的宫女,她不想让北方的旅客发现她的存在,因此选择躲藏起来,只有当他离去后才敢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诗人也提到了湘妃泪痕和帝子之魂,暗示了这位女子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位贵族或皇室成员有关联。整首诗通过描绘江水和女子的形象,给读者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哀悼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王朝和失落文化的怀念和忧愁。

jiāng xīn dàn dàn róng huā
jiāng kǒu é méi huàn shā
lián yīng shì yáng tái
duì zuò jiāo
yǎn miàn xiū kàn běi rén
huí shēn zuò kōng shān
cāng qiū kān lùn
qiān zǎi hún
jūn kàn fēng shàng bān bān zhú
jìn shì xiāng fēi lèi hén
唐朝李嘉祐
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复见花开人又老,
横塘寂寂柳依依。忆昔吴王在宫阙,馆娃满眼看花发。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古来人事亦犹今,
莫厌清觞与绿琴。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这首诗是描写作者回忆过去的时光,感慨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馆娃宫中的春天已经过去了,阖闾城头的莺也飞走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再次看到花开,却发现自己又老了。 诗人回忆吴王在宫阙时的景象,美丽的女子们在花前跳舞,歌唱,此情此景历久弥新。即使是现在,仍然有人喜欢清酒和绿琴,享受自然美好的时光。诗人表示,在西山,他自得其乐,看着白云和芳草,心中感慨万千。

guǎn gōng zhōng chūn guī
chéng tóu yīng fēi
jiàn huā kāi rén yòu lǎo
héng táng liǔ
wáng zài gōng què
guǎn mǎn yǎn kàn huā
xiù cháo shàng chūn
shēng yuàn jiāng biān yuè
lái rén shì yóu jīn
yàn qīng shāng 绿 qín
xiàng 西 shān liáo xiào
bái yún fāng cǎo zhī xīn
更多关于李嘉祐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