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游园不值

朝代:宋朝 作者: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yīng lián chǐ 齿 yìn cāng tái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kāi
chūn mǎn yuán guān zhù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参考资料: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41-1242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介绍
叶绍翁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本姓李,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约宋宁宗嘉定年前后在世。...详情
相关作品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yīng lián chǐ 齿 yìn cāng tái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kāi
chūn mǎn yuán guān zhù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xiāo)萧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cù)织,夜深篱(lí)落一灯明。
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xiāo xiāo sòng hán shēng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qíng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zhī
shēn luò dēng míng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寂静的田园风光,诗人听到了远处村庄里狗叫声的回响,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人家。只有在桥断溪回的地方,可以看到流淌着清澈溪水、开满几朵碧色桃花。整个诗歌传递出一种孤独与安静的感觉,似乎诗人正在寻找某种东西,而那个东西又好像是无法被找到或理解的。

yǐn yǐn yān cūn wén quǎn fèi
xún xún jiàn rén jiā
zhī qiáo duàn huí chù
liú chū táo sān shù huā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田园生活的场景。犬只在迎接并吠叫着,孩子们笑着或哭泣着,樱花成熟后渔民们在施鱼网捕鱼,桑树下空空如也,只有一把竹梯横跨其中;野外的鸟儿在枯枝上啄食着,野草中的鹿躺下来睡觉。在房屋后面是登山的小路,牛舍向西。整幅画面营造出寧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氛围。

quǎn xùn yíng qiě fèi
ér xiǎo xiào hái
yīng shú shī wǎng
sāng kōng zhú
zhī qín zhuó shé
cǎo 鹿 mián
hòu dēng shān
niú lán gèng xiàng 西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其的怀念和敬仰。第一句“万古知心只老天”,意为即使经历了千年变迁,唯有老天知道英雄的内心;第二句“英雄堪恨复堪怜”,表达了对英雄遭遇不幸的痛惜和同情;第三、四句指出若是英雄能够再活一会儿,就可以看到敌人被消灭;第五、六句描述了英雄已逝去而留下的形象和遗像,令人感慨;最后两句表明如果英雄早知道自己将埋骨于此,就应该学习陶渊明放弃权位、垂钓西湖。整首诗寄托着对英雄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出了思考。

wàn zhī xīn zhī lǎo tiān
yīng xióng kān hèn kān lián
gōng gèng huǎn
ān néng shí nián
níng chén kōng yǎn yuè
táng táng xiàng zài líng yān
zǎo zhī mái 西
xué chī diào chuán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闲适自在的景象,作者在山林中遇到了一位小童和几只鹤,在竹林中品茶谈天。诗中描述了竹林中阳光下翠绿的竹叶、杯子里映着竹影的景象,以及人们交谈的声音与流水的声音交错在一起的美好场景。 虽然天空常常阴雨不断,但是这片山林里依然常年湿润,且红色的树叶无需霜降而自然变红。作者来到此处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为了聆听松林中吹来的风声。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淡雅,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yǐn dào fán shuāng
xié náng qiàn tóng
zhú guāng bēi yǐng
rén shuǐ shēng zhōng
yún cháng shī 湿
shuāng hóng
lái suǒ shì
duān wéi tīng sōng fēng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这首诗的意思是:喝醉了薄荷酒,追逐蝉和蛾。但是,主人家却被老鼠所困扰,无法安心享受夏日的清凉。诗人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反映了生活的琐碎与烦恼,以及人们在忙碌中追求片刻轻松愉悦的心态。

zuì báo
chán é
zhǔ rén jiā
nài shǔ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旅行者的感慨和思绪。他倦了旅途的奔波,只想在家乡的林间休息。在旅途中,他感慨万千,但也因此消磨了时间。他来到一片水国,但到了春天却没能见到梅花,来到山城时已经是中午,山雾依然很浓。他不记得地名,只能向船夫询问,曾品尝过的美酒也只能在巷子里寻找。他希望自己的行脚能早日结束,回到家中的草庐,看着院子里已经成荫的竹子,享受宁静的生活。

juàn shēn zhī jiā lín
xiāo gǎn kǎi xīn
shuǐ guó féng chūn méi wèi jiàn
shān chéng dào yóu shēn
míng wéi zhōu wèn
jiǔ wèi céng ān xiàng xún
fàn zhái jiā le
zhuāng tóu zāi zhú chéng yīn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
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
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
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这首诗写的是一幅渔船行驶在水上的景象。落叶阻挡了渔船前进的道路,但水面宽广,丛草分开,渔船仍能顺利地前进。在渔船旁边的水草中藏着许多野鹭,它们低声呢喃,仿佛在模仿渔民用鱼竿垂钓的样子。一位老人坐在竹屋旁边的河滩上,欣赏着这美景,似乎很享受这种宁静的生活。可惜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太能承受坚冰和凛冽的寒风,但我们仍然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心存感慨。

ài zhōu
cóng fèn shuǐ guó kuān
huí cáng zhǔ
fǎng 仿 diào gān 竿
dàng píng sòng
wēng dāng zhú kàn
suǒ lián jiē
nài xuě shuāng hán
宋朝叶绍翁叶绍翁
银为须翅粉为肌,驱役春风不解肥。
桃李上林无分到,可怜却傍菜花飞。

这首诗描述了一只蝴蝶的形象和遭遇。它的翅膀像银子一样,身体像粉末一样柔软,但是即使在春天明媚的风中飞翔,它仍然很瘦弱,无法飞得太远。虽然桃花和李花开满了上林,但是蝴蝶却无法飞到那里,只能停留在野菜花附近飞来飞去,颇为可怜。这首诗以蝴蝶的形象表现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无常之义。

yín wéi chì fěn wéi
chūn fēng jiě féi
táo shàng lín fèn dào
lián què bàng cài huā fēi
更多关于叶绍翁的古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