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宫中调笑·团扇

朝代:唐朝 作者: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tuán shàn
tuán shàn
měi rén bìng lái zhē miàn
yán qiáo cuì sān nián
shuí shāng liàng guǎn xián
xián guǎn
xián guǎn
chūn cǎo zhāo yáng du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2、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1-22页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xián)。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弦管,弦管,春草昭(zhāo)阳路断。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
相关翻译

宫中调笑·团扇注释

①团扇:团扇,也叫宫扇。②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宫中调笑·团扇评析

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此词即属“宫词”之余。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宫中调笑·团扇创作背景

王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

作者介绍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王建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
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这首诗是表现作者闲居静思之情,描写了他身处秋天的街巷中高树蝉声和那宁静冷静的朱门。他手持笔墨,画竹并且香炉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读书度日。 在这个环境下,他的侍儿周旋左右并且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他的言谈举止。他也会吟诵一些自由思想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必拘泥于社会习俗。 尽管他喜欢英雄传奇,但他认为自己可能无法像那些英雄一样立下功勋,因此他选择过上安逸自在的生活。

gāo shù chán shēng qiū xiàng
zhū mén lěng jìng xián
zhòng zhuāng huà shù jīng zhú
zhǎng zhe xiāng xūn jià shū
xiào shì ér zhī shù
yín ò rèn kuáng shū
jiù zhōng ài yīng xióng chuán
gōng xūn kǒng
唐朝王建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zhōng tíng bái shù
lěng shēng shī 湿 guì huā
jīn yuè míng rén jìn wàng
zhī qiū luò shuí jiā
唐朝王建王建
人皆欲得长年少,无那排门白发催。一向破除愁不尽,
百方回发老须来。草堂未办终须置,松树难成亦且栽。
沥酒愿从今日后,更逢二十度花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长寿和延缓衰老的渴望,但他意识到时间不可遏制地流逝。他感叹自己的白发催人老,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消除忧愁和延长生命的希望。在诗中,作者提到自己还没有建造草堂和种植松树,表示自己还有未完成的心愿。最后,他举杯沥酒,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再次迎来美好的春日花开时与友人欢聚。

rén jiē zhǎng nián shǎo
pái mén bái cuī
xiàng chú chóu jìn
bǎi fāng huí lǎo lái
cǎo táng wèi bàn zhōng zhì
sōng shù nán chéng qiě zāi
jiǔ yuàn cóng jīn hòu
gèng féng èr shí huā kāi
唐朝王建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 一作:闲着)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zhī)子花。(闲看 一作:闲着)
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相唤:互相呼唤。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闲看: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中庭:庭院中间。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míng liǎng jiā
zhú cūn bǎn qiáo xié
xiàng huàn cán
xián kàn zhōng tíng zhī huā
唐朝王建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客人在益州春天旅行的情景。他在一家酒店里喝酒,但不愿意听从侍者的劝酒,而是自顾自地看江边的云栈和驿站前的板桥。周围景色美丽,有石头上啼叫的猿猴和松树下戏耍的鹿群。少年客人被这些景象所吸引,享受着这难得的旅行体验。

quàn jiǔ xún
míng cháo wàn rén
zhuǎn jiāng yún zhàn
jìn 驿 bǎn qiáo xīn
shí lěng yuán yǐng
sōng hūn 鹿 chén
shǎo nián wéi hǎo
kuàng shì zhōu chūn
唐朝王建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mián)古巷,红索搭高枝。
田舍:泛指农家或农村。出火:生火。白衫:唐宋时便服。亦作丧服用。

纱带生难结,铜钗(chāi)重欲垂。斩(zhǎn)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在田舍村庄,每个家庭都要烧纸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庭可能会晚一些出火。在这一天,人们通常穿上白色的衣服,到街头闲逛。一些女性佩戴红色的项链,在高处系着细带子以纪念亡灵。然而,时光荏苒,即使添置新衣,也很快就会像去年一样破旧不堪。整体氛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和对历史的回顾。

tián shě qīng míng
jiā jiā chū huǒ chí
bái shān mián xiàng
hóng suǒ gāo zhī
shā dài shēng nán jié
tóng chāi zhòng chuí
zhǎn xīn jìn
hái nián shí
唐朝王建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磊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
展开阅读全文V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真希望当初是我淹死而你得以生还。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只要。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穿:破。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磊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磊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磊,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磊,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jīng wèi shuí jiāo ěr tián hǎi
hǎi biān shí qīng lěi lěi
dàn hǎi shuǐ zuò chí
hǎi zhōng lěi suǒ wéi
kǒu chuān 穿 wéi kōng xián shí
shān zhōng cǎo quán zhī
cháo zài shù tóu hǎi
fēi duō shé shí duò shuǐ
gāo shān wèi jìn hǎi wèi píng
yuàn shēn hái shēng
唐朝王建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展开阅读全文V

人初生,日初出。
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上山迟,下山疾。
成长总是缓慢,退步与衰弱却非常迅速。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一百年不过三万六千个白天,夜里也要努力当半个白天用。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有歌有舞还需早早享受,因为我们的身体只会一天不如一天。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别人都说有了子女好,却不知道有了儿女,才让自己早早老去。

短歌行,无乐声。
唱着短歌出行,没有那音乐声。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百年:指人寿百岁。强半:大半;过半。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须:必得,应当。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短歌行,无乐声。
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这首诗句表达的意思是: 人刚出生,太阳刚升起来。 爬山走得慢,下山跑得快。 一生有三万六千个日子早上,但晚上只有强半天。 年轻时应该多唱歌跳舞,因为今天的健康不如昨天。 人们总以为生男生女很好,但其实时间过得很快,男女也会变老。 这首短歌没有欢乐的声音。

rén chū shēng
chū chū
shàng shān chí
xià shān
bǎi nián sān wàn liù qiān cháo
fèn jiāng qiáng bàn
yǒu yǒu zǎo wéi
zuó jiàn jīn shí
rén jiā jiàn shēng nán hǎo
zhī nán cuī rén lǎo
duǎn háng
shēng
唐朝王建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ān)姑食性,先遣(qiǎn)小姑尝。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sān chú xià
shǒu zuò gēng tāng
wèi ān shí xìng
xiān qiǎn xiǎo cháng
唐朝王建王建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这首诗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和情境,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不同的解读角度来理解: -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诗中描绘了一条灌溉田地的沟渠和池塘。东西两边各有一道沟渠,水在垄头汇聚,又分散到远处的池塘。同时,天边霞光丽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诗中提到了行路的客人。他们或来或去,或群聚或散开,像水流般不断变化。还有一个人在池塘里摇着麻衣,可能是在清洗衣物。 - 从抒发情感的角度看,诗中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变化和轮回的意蕴。无论是自然景象还是人类活动,都是瞬息万变的。作者通过对这些变换的描绘,反映了人生无常的思考,启示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泊的心态,面对一切变化都能镇定自若。

dōng 西 lǒng tóu shuǐ
sàn tiān biān xiá
lái dào shàng
diān dǎo chí zhōng
更多关于王建的古诗>>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