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江总介绍

江总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相关资料
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意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因此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作品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逝:往,去。形:身。北雁:北来的大雁。

故乡篱(lí)下菊,今日几花开。
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xīn zhú nán yún shì
xíng suí běi yàn lái
xiāng xià
jīn huā kāi
南北朝江总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传说合浦有一株杉树,随风远向北方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胡马感北风尚知嘶鸣,南冠羁居却不能回归。

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目送云彩向家乡飘去,离开琴弦手指仍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秋蓬飞荡失去原住所,光阴转芳草多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长声叹息旅途关山月,风尘沾满天涯客子衣。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裴尚书:裴忌,字无畏。陈宣帝时历位都官尚书。“传闻” 两句:据晋刘欣期《兖州记》合浦东有一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

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南冠: 夏秋楚人之冠。后来也作为远使或囚犯的代称。

秋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云”两句: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句意。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起首两句是“兴”,即唤起。合浦(今属广东)指作者流寓之地,洛阳非实指,意思是合浦之杉叶尚能遥飞到洛阳,自己却流落异域,人不如叶。诗人知道岭南的杉叶飞到洛阳是不可信的,所以用“传闻”二字;然而愿望却在挑动诗人,并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虚幻与常识的起迭,失望与希望的对流,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在乱世尤其表现得突出,因而这两句也有它的社会内容。

“北风”两句是对“传闻”两句的曲折承接,从南与北的地理的间隔上,又暗寓着南北朝在政治上的对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但国土的分裂使他无法实现这愿望,因而“南”、“北”这两个字,也成为诗人的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五、六两句才转入赠诗的对象。诗人和长安使之间应当有对话的,却以目送手挥来代替。诗人要着重表达的是离别时的情绪。这两句原是化用嵇康赠人诗的句意,但加上“徒送”的“徒”,就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来也是以使臣身分而到岭南,这时眼睁睁地望着长安使从他身边离去,自己却仍然留滞着。一去一留,其中就有多多少少要说的话,如同小河下面的潜流。

“秋蓬”句是比自己,“春草”句是说自己在客地已经度过几个春天。但春草的年年芳菲,徒然增添了自己的惆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唐代王维《送别》也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用意都有共通处。

末两句以关山逗客子,以月光逗风尘:明月本是普照大地的,但对诗人来说,能够让光照到的也唯有衣衫上的风尘而已。

全诗前八句用比喻,对仗也很工整,却不雕琢,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才力,一方面也因作者是南朝后期的人,诗的格律正在逐渐趋向成孰稳定。

chuán wén
yuǎn xiàng luò yáng fēi
běi fēng shàng
nán guàn guī
yún sòng
qín shǒu huī
qiū péng shī chù suǒ
chūn cǎo fāng fēi
tài guān shān yuè
fēng chén
南北朝江总
红颜辞巩洛,
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
徐步采芳荪。
径毁悲求仲,
林残忆巨源。
见桐犹识井,
看柳尚知门。
花落空难遍,
莺啼静易喧。
无人访语默,
何处叙寒温。
见年独如此,
伤心岂复论。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年迈的人,离开了他曾经居住的地方,回到自己故乡。他在花园中慢步走着,沉浸在记忆中,思考着过去的朋友和亲人。他看到了熟悉的桐树和柳树,但是周围已经没有了许多当年熟悉的人和景象。他感叹时光荏苒,人生短暂,他已经变得老态龙钟,心中十分伤感。

hóng yán gǒng luò
bái shǒu huán yuán
chéng chūn háng
cǎi fāng sūn
jìng huǐ bēi qiú zhòng
lín cán yuán
jiàn tóng yóu shí jǐng
kàn liǔ shàng zhī mén
huā luò kōng nán biàn
yīng jìng xuān
rén fǎng 访
chù hán wēn
jiàn nián
shāng xīn lùn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逝:往,去。形:身。北雁:北来的大雁。

故乡篱(lí)下菊,今日几花开。
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xīn zhú nán yún shì
xíng suí běi yàn lái
xiāng xià
jīn huā kāi
南北朝江总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的的:明亮的样子。连星:谓光芒与星相连辉映。亭亭:高远的样子。

采珠非合浦(pǔ),赠佩异江滨。
合浦:汉朝的一个郡,以盛产珍珠而著称。 赠佩异江滨:典出旧题刘向《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以佩珠赠之。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

若任扶桑(sāng)路,堪言并日轮。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扶桑,神木名。相传日出于其下。

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bǎi huā
zhào hán chūn
de de lián xīng chū
tíng tíng xiàng yuè xīn
cǎi zhū fēi
zèng pèi jiāng bīn
ruò rèn sāng
kān yán bìng lún
南北朝江总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的的:明亮的样子。连星:谓光芒与星相连辉映。亭亭:高远的样子。

采珠非合浦(pǔ),赠佩异江滨。
合浦:汉朝的一个郡,以盛产珍珠而著称。 赠佩异江滨:典出旧题刘向《列仙传》,云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以佩珠赠之。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

若任扶桑(sāng)路,堪言并日轮。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扶桑,神木名。相传日出于其下。

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bǎi huā
zhào hán chūn
de de lián xīng chū
tíng tíng xiàng yuè xīn
cǎi zhū fēi
zèng pèi jiāng bīn
ruò rèn sāng
kān yán bìng lún
南北朝江总
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团扇箧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

这首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新梅和嫩柳还没有遮住腼腆的羞涩,恋情已经离去,爱意随之消逝。即使在她的团扇或者箱子里,也找不到留在心间的话语,因为忧愁依旧萦绕在她修长的腰上,难以摆脱。

xīn méi nèn liǔ wèi zhàng xiū
qíng ēn liú
tuán shàn qiè zhōng yán fèn
xiān yāo zhǎng shàng shèng chóu
南北朝江总
客子叹途穷,此别异西东。关山嗟坠叶,歧路悯征蓬。
别鹤声声远,愁云处处同。

这首诗讲述了客人在旅途中的离别之情。在路途中,他感慨于山河的险峻和自己行程的艰难,同时也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他听到了孤独的鹤叫声,看到了遍布天空的阴云,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寂寞与困惑。 整首诗的重心是描述旅途中的孤独和离别之苦,反映出一个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心理状态。

tàn qióng
bié 西 dōng
guān shān jiē zhuì
mǐn zhēng péng
bié shēng shēng yuǎn
chóu yún chù chù tóng
南北朝江总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矇,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
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希代明王,应期圣主。裁成品物,奄有区宇。篇籍芬场,诗书照府。
笼樊七十,驱驭三五。
于赫上嗣,毓德元良。崇贤既辟,驰道飞芳。仪刑震象,问望离方。
夏戈秋籥,日就月将。
肆礼虞庠,弘风阙里。降心下问,劳谦让齿。五方耸听,百辟倾耳。
济济耆生,莘莘胄子。
閒歌有节,合舞惟恭。阶陈樽篚,庭列笙镛。誉宣四学,业阐三雍。
森沉灵宇,依稀神纵。
奠馀币久,辰良景暮。黍稷非馨,蘋蘩式昨。崇敬台保,昭彰审谕。
翠盖移阴,斑轮徐渡。
年灰迭起,星琯环周。春凋树色,日藻川流。雪花迟舞,云叶双抽。
雾开金堨,冰销石沟。
肃仰鸿化,恭闻盛典。人握悬藜,家藏瑚琏。顾惟朽谢,暮识肤浅。
恩谬爵浮,心惭貌㥏。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种推崇“三德”(敬、逊、谦)和修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理念,认为师长的圣明启迪可以解除人的困境。作者强调了雅道的兴起和教育的重要性,称赞历代明君和圣主,指出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作者看来,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和学术成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首诗流畅优美,寓意深刻,描绘出一幅灵气盎然的美好画卷。

jìng xùn sān
jué xiū liù
shī shèng měng
zūn zhì
ruò kuò
jīn dài
dào xìng
jiāo xué
dài míng wáng
yīng shèng zhǔ
cái chéng pǐn
yǎn yǒu
piān fēn chǎng
shī shū zhào
lóng fán shí
sān
shàng
yuán liáng
chóng xián
chí dào fēi fāng
xíng zhèn xiàng
wèn wàng fāng
xià qiū yào
jiù yuè jiāng
xiáng
hóng fēng què
jiàng xīn xià wèn
láo qiān ràng chǐ 齿
fāng sǒng tīng
bǎi qīng ěr
shēng
shēn shēn zhòu
jiān yǒu jiē
wéi gōng
jiē chén zūn fěi
tíng liè shēng yōng
xuān xué
chǎn sān yōng
sēn chén líng
shén zòng
diàn jiǔ
chén liáng jǐng
shǔ fēi xīn
pín fán shì zuó
chóng jìng tái bǎo
zhāo zhāng shěn
cuì gài yīn
bān lún
nián huī dié
xīng gùn huán zhōu
chūn diāo shù
zǎo chuān liú
xuě huā chí
yún shuāng chōu
kāi jīn ài
bīng xiāo shí gōu
yǎng hóng 鸿 huà
gōng wén shèng diǎn
rén xuán
jiā cáng liǎn
wéi xiǔ xiè
shí qiǎn
ēn miù jué
xīn cán mào
南北朝江总
霢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栖宿绿野中,登顿丹霞杪。
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
始从情所寄,冥期谅不少。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
乘风面泠泠,候月临皎皎。烟崖憩古石,云路排征鸟。
披径怜森沈,攀条惜杳袅。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
五净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片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豁达。他在绿野和丹霞之巅栖居,远离浮躁的尘世,对高人的道德仰慕,提出了自己抗争物欲的决心。通过领悟三空豁,见到了万物之间微小的区别,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作者在森林和泉边漫步,倾听风声月色,欣赏山川之美,随性而动,不去计较周遭是非,拥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最后,他表示要涉足五净之境,摆脱六尘之扰,寻求更高境界。整篇诗歌表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向往超脱世俗的思想情怀。

mài shí
qīng mèng xià zhào
xiǔ 宿 绿 zhōng
dēng dùn dān xiá miǎo
jìng yǎng gāo rén
kàng zhì chén biǎo
sān kōng huō
wàn yǒu xiǎo
shǐ cóng qíng suǒ
míng liàng shǎo
lín quán
mài liáng hūn xiǎo
chéng fēng miàn líng líng
hòu yuè lín jiǎo jiǎo
yān shí
yún pái zhēng niǎo
jìng lián sēn shěn
pān tiáo yǎo niǎo
píng shēng wàng shì fēi
xiǔ xiè jīn jiǎo
jìng shè
liù chén shù rǎo
更多关于江总的古诗>>
古诗文网©赣ICP备18007976号-1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