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朝代:唐朝 作者: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chuí ruí yǐn qīng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gāo shēng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参考资料:
1、《新语文学习.初中》2012年第6期.刘学锴
2、傅德岷品唐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
3、莉青少年必读的古诗词武汉:崇文书局,2011:19-20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
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藉:凭借。

参考资料: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
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
相关翻译

蝉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蝉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蝉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作者介绍
虞世南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虞世南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藉:凭借。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chuí ruí yǐn qīng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gāo shēng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这首诗描述了一棵常青树,它的枝叶浓翠欲滴,就像云彩一样柔美。树上结着许多果实,在清池中倒影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水波荡漾,动态地反映了树的姿态,防止露水滴落在树枝上。整个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 此外,诗人还将属于龙和凤的各自特征赋予了常青树: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这可能是想表达这棵常青树的尊贵和不朽,与龙凤这些神话中的灵物相提并论。 最后两句“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意思是只有在寒冷的冬季,才能真正体会到常青树的坚韧和顽强,因为它能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茁壮。这也可以引申为人生要坚定、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克服挫折,迎接更好的未来。

cōng cuì shāo yún zhì
chuí cǎi yìng qīng chí
fàn hán fēng yǐng
liú yáo fáng zhī
lóng lín yàng jiè
fèng chì lián
shí líng dōng xìng
wéi yǒu suì hán zhī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将领的敬仰和向明君效忠的思念。诗中描绘了山西勇士和游魂勇士的英勇形象,以及他们决心绝地沙漠、远离玉门关的意志。但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时的艰辛和困难,如天山道上的暴风雪和交河源上的冰塞等。最后,耿介的将领凭借长剑与日落的风尘随风消失,彰显了其英勇果敢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shàng jiāng sān luè yuǎn
yuán róng jiǔ mìng zūn
miǎn huái 怀 rén jiē
chóu míng zhǔ ēn
shān 西 duō yǒng
sāi běi yǒu yóu hún
yáng shàng lǒng bǎn
xià píng yuán
shì jiāng jué shā
yōu rán mén
qīng huáng shě
jīng róng xuān
lǐn lǐn biān fēng
xiāo xiāo zhēng fán
xuě àn tiān shān dào
bīng sāi jiāo yuán
fēng àn
shuāng dòng fān
gěng jiè zhǎng jiàn
luò fēng chén hūn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而花香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春苑月裴(péi)回,竹堂侵夜开。
裴回:即徘徊。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虞世南虽然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可否认的艺术魅力。他能够将各种陈旧的要素组织起来,产生新的效果,这种能力是其他宫廷诗人所缺乏的。在宫廷诗的受限制的美学范围,这可能是最值得赞赏的形式了。

这首诗表现了这位宫廷诗人对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刹那间的美的注意。在最重要的对句技巧上,虞世南超过了大多数同时代人。他描写一对鹤:映海疑浮云,披涧泻飞泉。在第二句诗里,这对鹤变成从溪涧飞泻下来的白沫四溅的瀑布,表现了一种近于马罗尼式的新巧。有时,将陈旧要素进行新奇处理的愿望,使得诗人对自然界进行敏锐的观察,从而产生出精彩的对句。

chūn yuàn yuè péi huí
zhú táng qīn kāi
jīng niǎo pái lín
fēng huā shuǐ lái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
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结...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歌描述了古代战争的场景和士兵们的英勇事迹。 涂山的烽火台突然响起,各地的将领们接到了紧急命令,他们带着他们的部队前往不同的战场。 有冀马楼兰将和燕犀上谷兵,还有一些无名之辈,但都是英雄豪杰。 诗中描绘了许多关于战斗的场景,如剑在冰寒的空气中不落下,弓箭在明亮的月光下飞舞而至。 虽然天气寒冷,但士兵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任务,直到黄河也被冰封。 整个军队的规模庞大,由精锐的骑兵组成,他们在月光下穿过胶东地区的荒原和丘陵。 此外,西山将军更是一个可靠的指挥官,在每年的战斗中都表现出色。 诗人还描述了几个英雄人物的作战情景,他们拯救孤城、突破敌阵、击败恶劣的敌人。 最后,所有军队都在交河梁汇合,准备向敌方飞奔而去。 这首诗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歌颂了战士们的勇气和忠诚。

shān fēng hòu jīng
jiē lóng chéng
lóu lán jiāng
yàn shàng bīng
jiàn hán huā luò
gōng xiǎo yuè míng
lǐn lǐn yán shuāng jiē
bīng zhuàng huáng jué
juàn zhēng péng
tiān sàn fēi xuě
quán bīng zhí yuè mǎn
jīng chéng jiāo shé
jié zǎo chí
xīn shì jīng huī
dòng zhòng guān lěng
lún cuī jiǔ shé wēi
yǒu 西 shān jiāng
nián nián shǔ shù
guàn huǒ jīn wēi
lián yíng chū wēi
chéng hán yún
jué zhèn chén fēi
xiá lóng jiàn
è shǎo màn
cháo dōu lěi
jiě wéi
xiāo guān yuǎn
hǎi guǎng 广 nán
shā dèng jīng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有一位女子手持轻纱,在风中翩翩起舞,歌声在房梁间回荡。她的舞姿动人,树枝随着她的舞蹈摇曳,花瓣在风中散落,带着芬芳远去。整个场景充满了浪漫和诗意,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人类精神的交融。

zhú piāo qīng xiù
chuán gòng rào liáng
dòng zhī shēng luàn yǐng
chuī huā sòng yuǎn xiāng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学画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还未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我长得笨拙,穿着宽大的袍子,看起来有些憨厚。尽管如此,因为我天真可爱、纯朴善良,受到君王的重视和欣赏。所以我总是跟随君王行动,在他身边摆弄花枝,度过美好的时光。

xué huà huáng bàn wèi chéng
chuí jiān duǒ xiù tài hān shēng
yuán hān què jūn wáng
zhǎng huā zhī bàng niǎn háng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
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种宫廷中的仪式场景。万瓦宵光指的是宫殿内的灯光,曙光初现,夜雾逐渐散去,重檐指的是屋顶上的装饰物,玉花和金壶则是用来祭拜神明的器具。 接下来的两句是说,在这个时候,玉花停在了烛台上,金壶被拿走准备去祭拜。日光透过青琐殿的窗户,映照在结绮楼上,形成了美丽的霞光。 最后两句则是在说,重门应该开启了,路上已经铺好了通籍(类似于地毯),准备迎接王侯前来参加这个仪式。整首诗写出了宫殿仪式华丽的场景,气氛庄重隆重。

wàn xiāo guāng shǔ
zhòng yán shōu
huā tíng zhú
jīn sòng xiǎo chóu
huī qīng suǒ diàn 殿
xiá shēng jié lóu
zhòng mén yīng
tōng yǐn wáng hóu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

的(dí)历(lì)流光小,飘飖(yáo)弱翅轻。
萤:昆虫,身体黄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灵巧微弱的样子。流光:闪烁流动的光芒。飘摇:飘飘摇摇,很不稳定的样子。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畏:怕。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此诗前两句从流萤的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开始写,“流光小”与“弱翅轻”衬托出了萤火虫的弱小。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此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老子》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意思是说,道虽然是无名而质朴的,很小不可见,但是天下谁也不能降服它,令其称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进取,刻苦学习,即使先天条件不足或有所限制,但是无碍于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学识。这首小诗也即阐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de liú guāng xiǎo
piāo yáo ruò chì qīng
kǒng wèi rén shí
àn zhōng míng
唐朝虞世南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繁弦奏渌(lù)水,长袖转回鸾(luán)。
渌水:古曲名。回鸾:古代舞曲名。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应节:应合节拍。

这首诗词描述的是一位优美的女子在渌水边演奏着繁琐的乐曲,她长袖飘飘地转动,就像回舞的仙鹤。她的两只手完全协调,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镜子里优美的舞姿。这首诗词通过细腻而华丽的描写,表达了音乐和美妙舞姿所带来的惊人效果,使人感受到了纯粹的美丽和欣赏艺术的愉悦。

fán xián zòu shuǐ
zhǎng xiù zhuǎn huí luán
shuāng yīng jiē
hái jìng zhōng kàn
更多关于虞世南的古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