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狱中题壁

朝代:清朝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wàng mén tóu zhǐ zhāng jiǎn
rěn dài gēn
héng dāo xiàng tiān xiào
liú gān dǎn liǎng kūn lún
wàng mén tóu zhǐ lián zhāng jiǎn
zhí jiàn chén shū kuì gēn
shǒu zhì ōu dāo yǎng tiān xiào
liú jiāng gōng zuì hòu rén lù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参考资料:
1、贺信民红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41-243页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参考资料:
1、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60页
2、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yú)待杜根。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参考资料:
1、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60页
2、曹保平中国古典诗词分类赏析古诗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333
相关翻译

狱中题壁狱中题壁翻译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赏析

狱中题壁狱中题壁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狱中题壁创作背景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作者介绍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为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代表作《仁学》,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的诗感...详情
相关作品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丛聚。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zhōng gāo yún chéng
qiū fēng chuī sàn shēng
liú yóu xián shù
shān tóng guān jiě píng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yú)待杜根。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wàng mén tóu zhǐ zhāng jiǎn
rěn dài gēn
héng dāo xiàng tiān xiào
liú gān dǎn liǎng kūn lún
wàng mén tóu zhǐ lián zhāng jiǎn
zhí jiàn chén shū kuì gēn
shǒu zhì ōu dāo yǎng tiān xiào
liú jiāng gōng zuì hòu rén lùn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这首诗的含义较为隐晦,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天地自然景象和人生之无常的感慨。 首先,诗中描述了人的身高各异,但周围并没有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这暗示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渺小不堪,仅是其中一个微小的存在。 接着,诗中提到浮云飘过时,会引起作者内心的波动。此处可能暗示人性情感的脆弱,即使是一丝微小的变化也能触发内心涟漪。 然后,诗中描绘了天地间的变化:地沉、星尽、日初熔化。这些景象彰显出天地自然的循环与变化,而人只是其中的过客。 最后,诗中提到洞庭湖水,暗示秋季来临,龙即将苏醒。这里的龙可能代表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义。 总体而言,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表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人生中的无常和变化。

shēn gāo shū jué
nǎi fēng
dàn yǒu yún
shí shí dàng xiōng
chén xīng jìn méi
tiān yuè chū róng
bàn sháo dòng tíng shuǐ
qiū hán lóng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忧愁和无奈。作者以“世间无物”来形容自己的烦恼和不安,即使在美好的春天也难以摆脱。他感到无助,想象自己向苍天哭泣,表示对自己悲伤的控诉。 接着,诗人用“四万万人”来表示所有人都在流泪,表达了普遍的悲伤和绝望。最后一句“天涯何处是神州”,则暗示了中国人民的离散和流浪,失去了家园和归属感。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与命运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shì jiān chūn chóu
xiàng cāng míng xiū
wàn wàn rén xià lèi
tiān chù shì shén zhōu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兰州庄严寺】

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
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
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
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兰州庄严寺的景象和感受。他走进孤寂的庄严寺,一路上绿苔深厚,入门后听到清寒的木鱼声和秋花飘落的声音。他坐在废纸堆中吟诵着自己的诗篇。夕阳映照下,寺内的水潭清澈明亮;松树的翠绿遮荫下,庭院里更是幽静宁谧。这里承载着古时的历史文化,雅致和寂静的氛围弥漫在林间。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庄严寺的景色、人文与环境等多方位的感受和想象,并展示了古代诗人优美繁复的艺术表现手法。

lán zhōu zhuāng yán fǎng 访 sēng
jìng cāng tái shēn
hán qìng qiū huā luò
chéng chén zhǐ yín
tán guāng chéng zhào
sōng cuì xià tíng yīn
jìn shí
xiāo xiāo mǎn lín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似曾诗】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
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生命经历的追忆和反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描绘了一个人在回想自己生命中的事情时所产生的感觉,既有悲伤也有懊悔。诗中描述了一些意象,如骷髅、尸坑、金色衣裳等,这些意象都代表了死亡和消逝。最后,诗人希望能够通过忏悔和放下过去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céng shī duān guò shēng zhōng shì
dōu shàng méng lóng yǎn lái
dēng xià lóu shuí jiàn
zūn qián shī zhǒng mèng sān huái
jīn qiú pēn xuè tiān dòu
yún zhú wén āi
jiǎ tǎng róng xīn chàn huǐ
yuàn shēn chéng chéng huī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六盘山转饷谣】

马足蹩,车轴折,
人蹉跌,山岌嶪,
朔雁一声天雨雪。
舆夫舆夫尔勿嗔;
官仅用尔力,
尔胡不肯竭?
尔不思车中累累物,
东南万户之膏血?...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描写了六盘山转饷的场景,描述了在漫长而艰难的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易。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马蹄受伤、车轴断裂、行人跌倒、山路崎岖等情况,并以朔雁一声为呼应,衬托出天气的恶劣。最后通过对舆夫的唤起,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够减轻些许负担、尽力而为的心声,更进一步呼吁官方关注此事,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重要性。整首诗充满了忧愁与感慨,从而令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艰辛生活。

liù pán shān zhuǎn xiǎng yáo bié
chē zhóu shé
rén cuō diē
shān
shuò yàn shēng tiān xuě
ěr chēn
guān jǐn yòng ěr
ěr kěn jié
ěr chē zhōng lèi lèi
dōng nán wàn zhī gāo xuè
chē zhōng lèi lèi
dōng nán wàn zhī gāo xuè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戊戌入都别友人】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
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
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
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这首诗描述了离别的痛苦和对友谊的珍惜。"戊戌"指的是1898年,当时诗人陈三立离开北京返回故乡,与朋友们分别。"家国两愁绝"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庭的忧虑;"人天一粲然"则指出人类和自然都是宏伟而美妙的存在。在离别中,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却永远不会褪色,"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然而,逝去的岁月和种种经历,使得人生充满了遗憾和感伤:"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最后,诗人选择将他的悲痛寄托于山川之间:"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整首诗充满了离别时的感伤和思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真挚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dōu bié yǒu rén jiā guó liǎng chóu jué
rén tiān càn rán
zhī xīn zài
kàn gèng qiān nián
shì jiè hén mèng
wēi chén wàn zuò lián
hòu lái píng diào
fèn shān chuān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河梁吟】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
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
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
车尘灭远道,道...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走在沙漠中的人,他身处广阔无垠的荒漠之中,感叹着世事变幻、离合悲欢。他手持长剑,在巡逻时抚弄它,喝酒唱歌以发泄内心的悲愤。他束发远行,四处流浪,转战于各个方向,表现出他不畏艰险、豁达开放的精神风貌。 诗人通过对荒漠的描绘,突显出自然环境的苍茫和辽阔,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在这一环境中的渺小和脆弱。而诗人所塑造的游走者则具有英雄般的气质和乐观坚韧的信念,他既承认世事变幻,亦信仰天地常存,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生命的珍视。

liáng yín shā duō xióng fēng
hào máng máng
luò xià píng
xiāo xiāo rén yǐng zhǎng
jiàn xún jiǔ
bēi kǎi kāng
shù yuǎn háng yóu
zhuǎn zhàn zài fāng
tiān gǒu huǐ
huì yǒu cháng
chē chén miè yuǎn dào
dào yuǎn ān wàng
清朝谭嗣同谭嗣同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自我反思的状态和对自身成长的思考。作者表示自己内心并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而是经常自我激励并挑战自己。他批评自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在结交朋友方面有所成就。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已经开始显著。 此外,作者还表达了对逃避现实和追求真理的渴望。他感叹自己过去曾沉迷于饮酒,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倾向于研究冷静思考和认知。他强调自己对探讨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兴趣,尤其是关注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最后,他提到自己已经度过三十年的人生,但仍然面临许多忧虑和艰辛,这使得他更加珍惜生命和自己的贡献。

nèi céng gān dǎn
lùn jiāo wǎn nǎi rán wēng
guān shí cái zhōng yǐn
jiào wén shì xióng
táo jiǔ rén suí shuāng zhèn běi
tán bīng xīn zhú hǎi cháo dōng
fēi guāng jiāng sān shí
shān jiǎn shēng lái yōu huàn zhōng
更多关于谭嗣同的古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