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朝代:宋朝 作者:赵鼎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风。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cǎn jié qiū yīn
西 fēng sòng fēi fēi fēng
wàng yǎn zhēng hóng 鸿
tóu shā
shì wèn xiāng guān chù shì
shuǐ yún hào dàng nán běi
dàn hán qīng yǒu zhōng
yáo shān
tiān
jiāng shàng
cháng duàn
tóu yīng bái
kōng sāo shǒu xìng tàn
nián chāi
xìn dào xiāo yōu chú shì jiǔ
nài jiǔ háng yǒu jìn qíng
biàn 便 wǎn zhǎng jiāng zūn léi
jiāo xi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参考资料:
1、云葭,青黎《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
2、赵敏俐,吴思敬《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477页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风。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风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成人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浇胸臆。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参考资料:
1、吴熊和《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96页
2、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第659页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fēi)霏雨风。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qì)。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结:凝聚。霏霏:形容雨细密。征鸿:飞,仨的鸿雁。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沙碛:沙石浅滩。山色:山的景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dié),浇胸(xiōng)臆(yì)。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胸臆:胸襟和气度。

参考资料:
1、吴熊和《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96页
2、王洪《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第659页
创作背景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九、十月间,赵鼎渡江至建康,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

作者介绍
赵鼎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详情
相关作品
宋朝赵鼎赵鼎
霜露日凄凉。
北雁南翔。
惊北吹起不成行。
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
还是重阳。
故人何处舣危樯。
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忧伤情感。作者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霜露已经开始降临,北方的候鸟南飞,但因为北风太强无法成群结队飞行,形容了分离之苦。 接下来,作者又提到了吊影苍波,暮色渐长,抒发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希望时间能够停滞,不让珍贵的时光白白流逝。而到了重阳佳节,回想起曾经与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心境更加悲伤落寞。最后,作者化悲愤为力,借着湘江之水将自己的相思之情传递给故人。

shuāng liáng
běi yàn nán xiáng
jīng běi chuī chéng háng
diào yǐng cāng xiàn hèn
tiān zhǎng
wéi ěr liú guāng
hái shì zhòng yáng
rén chù wēi qiáng
xiàng qiān diǎn lèi
zhí guò xiāo xiāng
宋朝赵鼎赵鼎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
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
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
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未灭。
千万...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畔倚窗而坐,夜色渐深,风吹落叶,心情郁闷,喝酒独自思考。他弹起绿色的琴弦,演奏了三曲,唱着关于阳春白雪的歌曲,但仍无法消除内心的忧愁。他回忆起年轻轻狂的岁月,梦想成为一个武将,却因时代变迁而失败。如今,他年老体弱,孤身一人,生活贫困,不得不忍受其他人的轻蔑和冷眼相待,感到十分无助。最后,他仍然期望能够回到家中,在安静的环境下沉浸在记忆中,重温过去的故事和情感。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tīng bēi fēng xiāo mǎn shān líng
jiǔ jiǔ lán
huǒ lěng dēng qīng
nài chóu huái 怀 qiān jié
绿 qín sān tàn zhū xián jué
shuí chàng yáng chūn bái xuě
dàn xiá xiǎng qióng nián zuò duì
duàn biān
西 běi zhàn qiāng wèi miè
qiān wàn xiāng guān
mèng yáo yuè
kǎi niàn shǎo nián
héng shuò fēng liú
zuì dǎn hǎi hán tiān kuò
lǎo lái shēn shì shū péng
rěn qiáo cuì kàn rén yán
gèng guī zhěn liú shù shí
宋朝赵鼎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yuè)人国,上冢亦携(xié)庞(páng)老家。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zūn)径籍(jí)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jiā)。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chái mén cūn luò
jiāo chā liǔ nián huá
jìn yān dào yuè rén guó
shàng zhǒng xié páng lǎo jiā
hàn qǐn táng líng mài fàn
shān jìng yǒu huā
zūn jìng qīng tái
guǎn chéng tóu zòu jiā
宋朝赵鼎赵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香冷金炉(lú),梦回鸳(yuān)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金炉:又作‘金猊’,香炉的一种。其形似狮。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休文:即梁沈约,她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

婉约词表现的往往是一种深沉委婉的思绪,心灵的潜流,虽窄却深。高度的物质文明陶冶了文人细腻的感受,时代的阴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学带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身积淀的审美标准也影响了词作者命题和立意。所以,作为一代中兴名相的赵鼎,也将这首“春愁”词也写得婉约低回,那么此词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词的上片写春梦醒来独自愁。“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惟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那么温馨。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但这种宁静而温馨的环境又似乎处处暗含着一种无可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这愁绪犹如那缕缕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

“更无人问,一馀江南恨。”这说的是午梦醒来,愁绪不散,欲说梦境,又无人相慰相问。“恨”以“一馀”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而化合巧妙。梦中的追寻越是迫切,醒来的失望就越发浓重。至于这恨,所指到底是什么,词人没有讲明,也无须讲明,这是因为这是一种无所不的闲愁闲恨,是一种泛化了的苦闷,这恨中蕴含的既有时代的忧郁,也有个人的愁绪。伤春愁春只是此词的表层含义,人生的喟叹,世事的忧虑,才是此词的深层含义。

下片以“消瘦休文”自比。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故此后人常以“沈腰”来比喻消瘦。“顿觉春衫褪”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宽。这两句说的是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顿”字以时间之短与衣衫之宽的对比突出消瘦之快,“顿”还有惊奇、感叹、无奈等复杂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这三句说的是清明已近,那闹春杏花已吹落殆尽,春色将老“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种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

清明时节多风雨,若再有风雨夜过园林,无多春色还能留几分呢?东风带来春雨,催开百花,然而东风又吹老园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东风恶”之语。“薄暮东风紧”写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一个“紧”字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这首词属于婉约派词作,但婉而不弱,约而不晦。譬如词的结尾,写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词人伤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愿去,虽无可奈何又依依不舍,惋叹之中又有着坚韧,婉约之中犹有筋骨。词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虽到口即消却耐人寻味。

xiāng lěng jīn
mèng huí yuān zhàng xiāng nèn
gèng rén wèn
zhěn jiāng nán hèn
xiāo shòu xiū wén
dùn jiào chūn shān tuì
qīng míng jìn
xìng huā chuī jìn
báo dōng fēng jǐn
宋朝赵鼎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序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身在异地,哪里知道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忽然惊喜地发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我虽被贬序这偏远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建康:即今南京市。上元:指元宵节。那:也写作“哪”。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xū)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华胥梦:指梦境。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被贬海南凄凉之地感叹时光的易遗,下片写作者回忆普日京都的繁华往事之悲。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上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词人起首即发出感叹,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等到惊觉时,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小桃”是桃树的一个品种,在上元节前后开花,由此呼应词题中所言时令。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故土沦亡,自己四处漂泊,此时回望,真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恨。

词人此时身处都城建康,却怀着深深的羁旅悲凉情怀,这不仅是因为他离开了故乡,更因为他从此再难回到故乡。半壁江山已沦入他手,这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逼得词人发出“天涯海角悲凉地”的忧凄之语。北宋汴京与南宋建康在地理位置上远远称不上“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剧变,以及战火延绵。有家不得归的事实,使词人感觉两者的距离有如天涯海角。

“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作者面对建康上元节时的凄凉景况而生出对过去的怀恋。“记得当年”,回忆北宋过往繁华。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多么盛大热闹,“全盛时”三字,言辞精炼,感情激越,仿佛记忆中的繁华盛景正汹涌而来,喷薄而出。

下片则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但词人却并不堆金砌玉,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样清空虚渺的意象,暗示当时汴京城的旖旎风情。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美好,如此美的景致,最终仍是被铁蹄踏碎,一梦成空,令人“回首泪满衣”。

末句“东风”呼应起首“小桃枝”,使词意密合。“分明一觉华胥梦”中“分明”二字,表现出词人梦醒后的清醒,以及意识到这种清醒之后的悲哀。词作开端“那知”、“忽惊”,即流露出如梦初醒的意味。及至一句“记得当年”,又使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最后,又因意识到家国残破而从梦中惊醒,不由得泪湿衣襟,难以自已。可见,“梦”在这首词中包含有多层蕴意,既表示词人个人的感情归宿,也用以比喻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姿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zhī suì
jīng chūn dào xiǎo táo zhī
tiān hǎi jiǎo bēi liáng
dāng nián quán shèng shí
huā nòng yǐng
yuè liú huī
shuǐ jīng gōng diàn 殿 yún fēi
fèn míng jiào huá mèng
huí shǒu dōng fēng lèi mǎn
宋朝赵鼎赵鼎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
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
儿戏笑夫差。
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
依旧群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
似...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是描写战争场景和自然景色的。诗中描述了两个军队在战斗中,双方互相攻击,剑戈飞舞,马蹄声响起如同万鼓齐挝。然而,在这些残酷的场面之上,也有一些儿童无知的嬉笑,在战争中显得格外不协调。 诗人还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山峰、河流和滚滚浪涛。描述了雷电交加,气势磅礴的现象,仿佛天空中有神鹰展翅飞翔,雪花像鲸牙喷发。尽管这些景象美丽壮观,但很快就会消失,回归到平静恬淡的状态。 最后,诗人提到了一个隐士,可能是自己或者某位朋友。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并且希望在灵槎(传说中的神木)附近找到一个安宁的归宿。整个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对生命与自然的不可思议的赞美。

shuāng fēng yáo
huí bēn zhù
máng máng jiàn fēi shā
shuāng liáng jiàn
fēng shēng zhèn
wén wàn
ér xiào chà
màn shuǐ qiáng
zhàn xiā
jiù qún lóng
juàn yín hàn xià tiān
léi diàn chì xióng kuā
yún chuí péng bèi
xuě pēn jīng
biàn miè
tiān róng shuǐ
qióng tián wàn qǐng xiá
yǎn dàn jīng jiē
shì wàng zhōng fǎng 仿
sān dǎo yān xiá
jiù yǐn rán
shí guī fàn líng chá
宋朝赵鼎赵鼎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
展开阅读全文V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空阴沉愁云盘结多悲惨,西风凄凉吹送满天细雨湿江舟。抬眼望风雨凄迷归雁结成人字队,暮色里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铁蹄下请问我家乡在何处,江上云水相连浩浩荡荡不辨南北迷双眸。我只见一抹寒冷的青色时隐现,想必是江对岸遥远的山峦峰头。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浇胸臆。
国家破我南渡天涯飘泊江上成难客,时危艰我寸肠欲断满头白发生忧愁。空悲叹我心烦意乱搔首踟蹰郁苦恨,谁料到晚年竞与家人分散避寇仇。该相信唯有酒能消忧闷,却无奈饮酒有尽情不休。便只有引取江水入酒杯,以浇我胸中块垒万古愁。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fēi)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qì)。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结:凝聚。霏霏:形容雨细密。征鸿:飞,仨的鸿雁。几字:指雁飞结成人字形或一字行。沙碛:沙石浅滩。山色:山的景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dié),浇胸(xiōng)臆(yì)。
离拆:分散开。此指离开中原故土。挽取:牵引。取为语助词。尊疉:古时盛酒器具,形状似壶。胸臆:胸襟和气度。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cǎn jié qiū yīn
西 fēng sòng fēi fēi shī 湿
wàng yǎn zhēng hóng 鸿
tóu shā
shì wèn xiāng guān chù shì
shuǐ yún hào dàng nán běi
dàn hán qīng yǒu zhōng
yáo shān
tiān
jiāng shàng
cháng duàn
tóu yīng bái
kōng sāo shǒu xìng tàn
nián chāi
xìn dào xiāo yōu chú shì jiǔ
nài jiǔ háng yǒu jìn qíng
biàn 便 wǎn zhǎng jiāng zūn léi
jiāo xiōng
宋朝赵鼎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
江上危楼独倚。
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
迢递。
迢递。
目送孤鸿千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象,诗人观察着雨中的江水和孤雁,感慨万千。 第一句“烟雨满江风细”描绘了雨中江水的模糊和细腻,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美。第二句“江上危楼独倚”描绘了一座独立于江中的楼阁,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第三句“歌罢楚云空”,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弹唱之后的心情,似乎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第四句“楼下依前流水”则将视线转向江水,描述了江水的奔腾和流淌。 最后两句“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描述了孤雁的离去,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等深刻的思考。整篇诗描绘了一个冷静而超然的心态,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

yān mǎn jiāng fēng
jiāng shàng wēi lóu
chǔ yún kōng
lóu xià qián liú shuǐ
tiáo
tiáo
sòng hóng 鸿 qiān
宋朝赵鼎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
向晚轻绿,数点催花雨。
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
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
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展开阅读全文V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尽日:终日。向晚:傍晚。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xián),歌断黄金缕(lǚ)。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jìn dōng fēng chuī 绿 shù
xiàng wǎn qīng 绿
shù diǎn cuī huā
nián shǎo liáng tiān
gèng kān chūn yíng
lín shuǐ gāo lóu xié jiǔ chù
céng āi xián
duàn huáng jīn
lóu xià shuǐ liú chù
píng lán sòng cāng yān
宋朝赵鼎赵鼎
连环宝瑟深深愿,结尽一生愁。
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雅歌妍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
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珍视。他希望能够与爱人携手一生,消除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在这个特殊的中秋之夜,他们相遇在人间或者天上,都会是美好的时光。 诗人描绘了一幅浪漫的画面,婉约地赞美了爱情的美好。他形容了爱人的妍态,暗示了她的美貌和令人陶醉的气质。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传说中的嫦娥,让人想象两位佳人在月下相遇的场景。 最后,诗人通过“芳尊美酒”和“月满高楼”的描写,展现了中秋节的浓厚氛围和欢乐气氛。他用年年岁岁和月满高楼的反复,表达了对于美好时光的不舍和珍惜。

lián huán bǎo shēn shēn yuàn
jié jìn shēng chóu
rén jiān tiān shàng
jiā shèng shǎng
jīn zhōng qiū
yán tài
cháng é jiàn le
yīng xiàn fēng liú
fāng zūn měi jiǔ
nián nián suì suì
yuè mǎn gāo lóu
更多关于赵鼎的古诗>>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风。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