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朝代:宋朝 作者:李之仪
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
yún shēn chù péng shān yǎo
hán qīng zhòng yín chán xiǎo
zhěn shàng xiāng
chūn fēng guī zhǎng
yàn lái shū dào
rén jìng zhòng mén qiāo
zhèn luò huā fēng
yún shān qiān wàn zhò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平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的诗句,那么词中“五云”、“蓬山”是指真实的山景呢,还是借仙山之名,表现意念中的境象。这一似虚若实的景象传示出迷惘之气,显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对希望的渺茫感。接着一句对月夜的描写较实,但作者写雾重,写月小,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点,创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围,虚实景象交融一体,不仅形成画面的和谐,而且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情。

写景的虚实相间,还表现为以充分的想象来充实画面。词中两处写到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季节特点,依据春之将逝的自然规律,产生出春风归路漫长的想象。这一想象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意绪转换,是把意识中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想转化而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慨叹,语涉春风,然意在归人。另一写春风的词句“一阵落花风”也包含着想象的成份。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并不能实见风过花落的景状,这只是她根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产生的推想,这一推想固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更透露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她对青春流逝的叹息尽在这一想象之中。

以人物的主观情感作为结构的经络,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上下两片都以写外景大景为主,云、山、风、雾、月、雁是整个环境的主要构成,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和“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主体形象比较明朗地显现在画面中,因而增强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同时,大小景两相映照,只觉得大景更迷茫凄清,而置于其中的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作品的首尾构成也颇有深意,首句和末句所写都是云和山,物景相同,但显示的气氛特点和感情色彩却不尽相同,起首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句却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遥相对应,可见出人物感情的发展。这首词以抒发情感为前提,在景色的描状或结构上都显出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虽无直接言情的辞句,却又处处可感深深的情思。

作者介绍
李之仪
李之仪(104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为万全县令。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元祐中,除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于定州...详情
相关作品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已:完结,停止。休:停止。定:此处为衬字。思:想念,思念。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zhù zhǎng jiāng tóu
jūn zhù zhǎng jiāng wěi
jūn jiàn jūn
gòng yǐn zhǎng jiāng shuǐ
shuǐ shí xiū
hèn shí
zhī yuàn jūn xīn xīn
dìng xiàng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昨日霜风入绛帷。曲房深院绣帘衣。屏风几曲画生枝。
酒韵渐浓欢渐密,罗衣初试漏初迟。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秋日的宴会。霜风渐紧,寒意逼人,但在曲房深院中,帘衣婀娜、画枝生动,人们欢聚一堂,酒越喝越浓,笑声越来越密。虽然已经凉了,但还未到真正的寒冬。整个诗歌氛围温馨愉悦,富有节令特色。

zuó shuāng fēng jiàng wéi
fáng shēn yuàn xiù lián
píng fēng huà shēng zhī
jiǔ yùn jiàn nóng huān jiàn
luó chū shì lòu chū chí
liáng tiān wèi hán shí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念念欲归未得,迢迢此去何求。
都缘一点在心头。忘了霜朝雪后。
要见有时有梦,相思无处无愁。
小窗若得再绸缪。应记如今时候。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思念之人的心情。他一直想要回到自己渴望的地方,但却无法实现,而只能远离家乡孤身前行。他心中有着一份深深的牵挂,但也许是时间的洗礼,他已经忘记了过去的悲伤和不幸。他希望在某个时候能够再次见到自己思念的人,而此刻的相思之苦却无处释放。他期待能够再度回到小窗前,细细品味当下的时光,珍惜眼前的一切。

niàn niàn guī wèi
tiáo tiáo qiú
dōu yuán diǎn zài xīn tóu
wàng le shuāng cháo xuě hòu
yào jiàn yǒu shí yǒu mèng
xiàng chù chóu
xiǎo chuāng ruò zài chóu miù
yīng jīn shí hòu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清溪咽(yè)。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xiāo)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què)。
凌歊: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qīng yān
shuāng fēng chū shān tóu yuè
shān tóu yuè
yíng yún guī
hái sòng yún bié
zhī jīn shì shí jiē
líng xiāo wàng duàn yīn chén jué
yīn chén jué
fān lái fān
tiān shuāng què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为爱梅花如粉面。
天与工夫,不似人间见。
几度拈来亲比看。
工夫却是花枝浅。
觅得归来临几砚。
尽日相看,默默情无限。
更不嗅时须百遍。
分明销得人肠断。...
展开阅读全文V

这首诗的含义是,作者以梅花比喻爱情,认为爱情需要细心呵护才能开放并散发出美丽的芬芳。作者观察梅花,认为天生和时间的耐心是无法与人相比的,并且只有经过多次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梅花之美。虽然梅花看似娇嫩,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很多工夫去呵护,否则梅花会枯萎凋谢。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也需要付出同样的努力和耐心,才能让它持久美好。

wéi ài méi huā fěn miàn
tiān gōng
rén jiān jiàn
niān lái qīn kàn
gōng què shì huā zhī qiǎn
guī lái lín yàn
jìn xiàng kàn
qíng xiàn
gèng xiù shí bǎi biàn
fèn míng xiāo rén cháng duàn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这首诗的意思是: 江面上微风已经停止了,天空和江水清澈明晰。虽然一直以来都认为在平静的田地里度日安闲是上策,但人生实际上总是忙碌的。尽管心中渴望远离烦琐,但真正享受生活的方式却往往是简单朴素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归田的乐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桃源般的理想家园。

shōu jìn wēi fēng jiàn jiāng
fèn míng tiān shuǐ gòng chéng guāng
yóu lái hǎo chù shū xián
kān tàn rén shēng yǒu máng
xīn yuǎn
wèi piān zhǎng
zhī shèng shang
cóng jīn rèn guī tián
táo yuán shì xiāng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剪水开头碧玉条。
能令江汉客魂销。
只应香信是春潮。

戴了又羞缘我老,折来同嗅许谁招。
凭将此意问妖娆。

这首诗的意思是: 剪水开头碧玉条,形容美人修长的手指像剪刀一样灵巧,可以剪断流水。 能令江汉客魂销,形容美人的容貌和气质让到来的江汉客都被吸引,并陷入迷恋之中。 只应香信是春潮,暗示美人身上散发的香气如同春天里的涨潮一样强烈。 戴了又羞缘我老,折来同嗅许谁招,表示虽然作者已经年老,但仍然爱美人,想要与她共享芬芳。 凭将此意问妖娆,最后则是表达出作者对于美人绝世容颜的赞美,甚至认为这样的美貌连神仙也难以比拟。

jiǎn shuǐ kāi tóu tiáo
néng lìng jiāng hàn hún xiāo
zhī yīng xiāng xìn shì chūn cháo
dài le yòu xiū yuán lǎo
shé lái tóng xiù shuí zhāo
píng jiāng wèn yāo ráo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cháo)燕引雏(chú)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mì)宿痕。
湿:浸润。独:独自一人。巢燕:巢里的燕子。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zūn)。唯有莺声知此恨,殷(yīn)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客舍:旅居的客舍。村:乡野山村。好事:喜悦的事情。唯:只,仅仅。恰似:好像是。闻:听到。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xiǎo shī 湿 huáng hūn
zhòng jiā chén yǎn mén
cháo yàn yǐn chú hún jìn
xiāo hún
kōng xiàng liáng jiān xiǔ 宿 hén
shě wǎn cūn
hǎo shì rén zǎi zūn
wéi yǒu yīng shēng zhī hèn
yīn qín
qià dāng shí zhěn shàng wén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
细雨蒙蒙,一片离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
满袂仙风,空托双凫作信鸿。

这首诗的意思是: 我们分别的时间并不算长,但这份离愁令人难以承受。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只能看到一片悲伤。明天的路途将会带我远离云霄之外,寻找你的身影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我像仙女一样飘荡着,但手中所持的信鸿却无法传达我的思念之情。

xiàng féng wèi hái xiàng bié
hèn nán tóng
méng méng
piàn chóu zuì yǎn zhōng
míng cháo yún xiāo wài
jiàn cóng
mǎn mèi xiān fēng
kōng tuō shuāng zuò xìn hóng 鸿
宋朝李之仪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ǒu xiàng líng xiāo tái shàng wàng
chūn guāng guò sān fèn
jiāng shān zhòng dié bèi xiāo hún
fēng huā fēi yǒu tài
yān zhuì hén
shì nián lái shāng gǎn shèn
kān jiù hèn réng cún
qīng chóu mǎn yǎn gòng shuí lùn
què yīng tái xià cǎo
jiě wáng sūn
更多关于李之仪的古诗>>
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