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友游吴越

朝代:唐朝 作者: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yuè cóng guò
jiāng yuè lián
yǒu yuán duō zhǒng
shuǐ shēng lián
shì qiáo biān huǒ
chūn fēng wài chuán
zhōng piān zhòng
jūn jīng ni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2、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去越从吴过,吴疆(jiāng)与越连。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
1、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2、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674页
创作背景

送友游吴越创作背景

这是首送别之作,由于诗人的朋友要去吴越旅行,诗人在为朋友游吴越而高兴,其中还有些羡慕。因为杜荀鹤曾到过那里,见过那儿美妙的风景,因此他便给朋友当起了向导,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朱门:权贵之门。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指裴侍郎。

垂纶(lún)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垂纶:钓鱼。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地:见地,缘由。等闲:平白无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人生态度。他认为虽然自己的身份卑微,但是他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会被永远留存下来。他并不希望去拜访富贵之门,而是希望能够受到大儒的指点和启示,不求得到官位荣华,只希望有机会与贤者交流学习。他说自己钓鱼遇雨,感慨故乡之思;听到风声,就想起了夜晚中独自飞行的野鸭。最后,他强调男子要知恩图报,不要轻视别人的恩惠,在平生中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shēn suī jiàn dào zhǎng cún
fēi zhū mén kǒng mén
zhī wàng zhì gōng jiāng juàn
qiú cháo shì zhì shū lùn
chuí lún jié xiāng
chuī fēng chuán yàn hún
nán shòu ēn yǒu
píng shēng shòu děng xián ēn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欲露尘中事,其如不易言。
家山一离别,草树匝春暄。
吹梦风天角,啼愁雪岳猿。
伫思心觉满,何以远门轩。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离开家乡后的感受。他想要表达他在旅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这些事情很难以言语表达。在他离开之后,春天已经来临,草木繁茂。他在梦中听到风声,听到猿猴哭泣的声音,更加增加了他的思乡之情。他的内心充满着思考和忧虑,他不知道该怎么去迎接前方未知的路程。

chén zhōng shì
yán
jiā shān bié
cǎo shù chūn xuān
chuī mèng fēng tiān jiǎo
chóu xuě yuè yuán
zhù xīn jiào mǎn
yuǎn mén xuān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xiǎo tóu shēn cǎo
ér jīn jiàn jiào chū péng hāo
shí rén shí líng yún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人,由于大雪封门,他不想出门。然而,他并不感到孤独和无聊,因为他有书可读,并且与其他兄弟之间情谊深厚,没有外人那样生疏。 诗人也提到他知道自己还需要努力学习,昼短夜长,他必须要坚持学习,即使过程中贫穷困苦,但还是比其他贫穷人强。整首诗表达了一个隐士的清心寡欲,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shēn shān xuě lǎn kāi mén
mén jìng háng zōng ěr xīn
jiǔ hán suī guǎ kuàng
yǒu shū gòng qiě shēn
biàn 便 jūn qíng ài tóng zhū
gèng shēng shū wài rén
zhòu duǎn zhǎng qiáng xué
xué chéng pín shèng pín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水鸣。
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这首诗大致表达了一个官员在经历了一场海上战争之后,回到官场上感触颇深的情景。他认为,他所拥有的才能并不比其他字人更为出色,但他追求的是清廉正直,在行事作风上始终保持古人的传统和思想。随后,他便将自己的一些珍贵物品,如草鞋和丝绸用具等,赠送给了他的朋友,以表达对友情的重视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词充满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

hǎi zhǎng bīng huāng hòu
wéi guān dòng qíng
rén shù
zhì lùn qīng
cǎo suí chuán mài
líng suō shuǐ míng
wéi chí rén
qiān zèng jūn háng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自从天下乱,日晚别庭闱。
兄弟团圞乐,羁孤远近归。
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
直待中兴后,方应出隐扉。

这首诗的意思是: 自从天下动荡不安,我每日晚上都离开了宫廷和侍从的门户。我的兄弟们聚在一起欢乐,而我却常常孤单地漂泊。虽然我很喜欢写文章,但世道艰难,难以有所成就;反而耕种农田,因为土地肥沃,每年都有丰收。只有等到国家中兴之后,我才能真正走出隐居的门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感叹和对于自己隐居生活的思考。

cóng tiān xià luàn
wǎn bié tíng wéi
xiōng tuán luán
yuǎn jìn guī
wén zhāng gān shì báo
gēng zhǒng shān féi
zhí dài zhōng xìng hòu
fāng yīng chū yǐn fēi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老朋友相见只能握手相看,谁敢说话呢,你不瞧见那边军人的刀剑挂在腰边吗?

遍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他们无非是敲诈勒索,抢劫财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们的屠刀下含冤死去。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
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把古寺拆掉,用拆下来的房梁屋柱来修筑自己的营寨,他们把荒坟扒开,用坟上的砖来砌自已的城垒。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luán)舆幸蜀年。
在这种年头里,郡侯被驱逐出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事。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怆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吗?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旅泊:旅居。郡中叛乱:指池州(今安徽贵池)发生的兵乱。郡:州郡。同志:友人。军家:军将。

遍(biàn)收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
平人:平民,百姓。

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zhòu)城砖。
甃:修筑。

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luán)舆(yú)幸蜀年。
郡侯:郡守,州郡长官。浑闲事:简直是一件平常的事。政是:正是。銮舆:皇帝的车驾。幸蜀: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占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前往四川。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动乱年代的生动写照。公元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銮舆西迁。各地地方军阀、地主武装拥兵自重并趁乱抢夺财物,迫害人民,到处发生着流血恐怖事件。在这些“乱世英雄”心中,天理,王法,朝廷命官等,全都不算回事。韦庄《秦妇吟》就写过官军的纵暴:“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而当年杜荀鹤旅途停舟于池州(今安徽贵池。唐时一称秋浦郡),遇郡中发生兵变,郡守被乱军逐出,恐怖覆盖秋浦。诗人目睹这一切,忧心如焚。“诗可以怨”,或者说“愤怒出诗人”。他写了这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落笔就描绘了郡中叛乱后的恐怖世相。人们握手相看,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这是一种极不正常、极为压抑的情况。对于它的原因,只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妙,暴力镇压的威慑,不待刀剑出鞘,已足以使人侧目。乱军的跋扈,百姓的恐慌,诗人的不安,尽在不言之中。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人感到这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捺不住的激发。

“徧(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二句承上“军家刀剑”,直书乱兵暴行。他们杀人越货,全是强盗的行为。其实强盗还害惧王法,还不敢如此明火执杖,肆无忌惮。“平人”即平民(避太宗名讳改“民”为“人”),良民,岂能杀?更岂能乱杀?“杀”字前着一“乱”字,则突出行凶者面目的狰狞,罪行的令人发指。“不怕天”三字亦妙,它深刻地写出随着封建秩序的破坏,人的思想、伦常观念也混乱了。正常时期不怕王法的人,也应怕天诛。但天子威风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动摇了,恶人更成“和尚打伞”,为所欲为。

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寺敞坟,在平时会被视为极大的罪孽,恶在不赦,此时却发生在青天白日下。战争造成大破坏,于此也可见一斑,参阅以《秦妇吟》“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尤觉真切。诗人通过搜宝货、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等时事,生动地表现了满目疮痍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对乱军暴行的咬牙切齿。

现实很残酷,问题很多,然而诗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也老老实实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闲事,正值銮舆幸蜀年。”这像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带着九分伤心和一分幽默:这种局面,连一方“诸侯”的刺史都毫无办法。不但无法,他还自身难保,让“刀剑在腰边”的乱军轻易地撵了,全不当回事儿。不但郡守如此,皇帝老官也自身难保,被黄巢、尚让们赶出长安,也全不算回事了。“銮舆幸蜀”,不过是好听一点的说就而已。诗末的潜台词是:如今皇帝蒙尘,郡守被赶,四海滔滔,国无宁日。你我同仁空怀忧国忧民之诚,奈何无力可去补苍天。只好写下这一页痛史,留与后人评说吧。

shǒu xiàng kàn shuí gǎn yán
jūn jiā dāo jiàn zài yāo biān
biàn shōu bǎo huò cáng chù
luàn shā píng rén tiān
chāi wéi xiū zhài
huāng fén kāi zuò zhòu chéng zhuān
jùn hóu zhú chū hún xián shì
zhèng shì luán xìng shǔ nián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竹门茅屋中的诗人。他只有几亩土地,生活简朴,但在闲暇之余,他会炼诗作句、抄书读文。尽管他已经年老体弱,眼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当雁惊起、猿叫声响起时,他便知道季节已经转移。虽然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心境平静,不关心命运如何,只等待功成名就后,离开这里往西去。

zhú mén máo dài cūn
shù shēng yǒu
bìn bái zhī yīng qiū liàn
yǎn hūn duō wéi chāo shū
yàn jīng fēng dēng dòng
yuán jiào shuāng lín xiàng shí shū
dài gōng chéng 西
shí qīng wèn mìng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影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早被婵(chán)娟(juān)误,欲妆临镜慵(yōng)。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碎:鸟鸣声细碎。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影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影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影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影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影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影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影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影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影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影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影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影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zǎo bèi chán juān
zhuāng lín jìng yōng
chéng ēn yǐng zài mào
jiāo qiè ruò wéi róng
fēng nuǎn niǎo shēng suì
gāo huā yǐng zhòng
nián nián yuè
xiàng cǎi róng
唐朝杜荀鹤杜荀鹤
从乱移家拟傍山,今来方办买山钱。
九州有路休为客,百岁无愁即是仙。
野叟并田锄暮雨,溪禽同石立寒烟。
他人似我还应少,如此安贫亦荷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 诗人曾因战乱而搬家,现在他又想在山边落户,决定购买一块山地。他认为旅途是徒劳的,自己无需出门漫游,长寿并不会让他感到烦恼,他就像仙人一样。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诗人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他和野老一起劳作田地,在雨中耕耘;他和鸟儿一起站在石头上,看着远处的寒烟。虽然他可能比别人少了些,但他觉得这种宁静的贫穷也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

cóng luàn jiā bàng shān
jīn lái fāng bàn mǎi shān qián
jiǔ zhōu yǒu xiū wéi
bǎi suì chóu shì xiān
sǒu bìng tián chú
qín tóng shí hán yān
rén hái yīng shǎo
ān pín tiān
更多关于杜荀鹤的古诗>>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