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画松

朝代:唐朝 作者: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huà sōng zhēn sōng shù
qiě dài xún
céng zài tiān tái shān shàng jiàn
shí qiáo nán pàn sān zh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0-621页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无:犹么,疑问词。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pàn)第三株。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创作背景

画松创作背景

这是诗僧景云的一首题画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当时松作为一种意象频繁的出现在山水画和人物画里,更是有单独入画的机会,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作者介绍
景云
景云,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观其所书《将箴》,左盘右蹴,若浓云之兴,迅雷之发,使见者...详情
相关作品
明朝齐景云
一呷春醪万里情,
断肠芳草断肠莺。
愿将双泪啼为雨,
明日留君不出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春醪”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和愉悦的时光,而“万里情”则表示离别的遥远距离。诗中提到的“断肠芳草”和“断肠莺”则暗示出诗人的感情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最后两句话中,诗人将自己的泪水比喻成雨水,表明自己的痛苦无法自制。他希望可以再次见到亲人或爱人,因此请求他们不要离开城市,以便于再次相见。

chūn láo wàn qíng
duàn cháng fāng cǎo duàn cháng yīng
yuàn jiāng shuāng lèi wéi
míng liú jūn chū chéng
唐朝景云
谿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人的生活情景。他住在山谷之间,环境宁静,几只鸟儿常来光顾。他喜欢早起去钓鱼,晚上则骑着船在月光下回家。农作物成熟了,在清晨的露水中散发出芳香,草丛里也长出了肥美的茎叶。老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不受尘埃的束缚,漫游于大自然中。

谿 wēng chù jìng
谿 niǎo mén fēi
zǎo diào
shēn chéng yuè guī
xiāng shú
yān nuǎn xìng féi
xiāo chén āi wài
biǎn zhōu cǎo
唐朝景云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
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麑寒入来。
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这首诗形容了一个寺庙的冬日景象。当太阳照在西山上的雪地时,老僧门开始开放。冰冻的水瓶粘在柱子上,宿火的灰烬还在炉子中余温。年幼的僧侣已经恢复健康离开了,而鹿群和獐鹿则来到寺庙探访。而斋钟声提醒着僧人们进入静修的时间,枝头的鸟儿则落在台阶上欢快唱歌。整个景象在冬天的清寂中充满了生机。

zhào 西 shān xuě
lǎo sēng mén shǐ kāi
dòng píng zhān zhù chǔ
xiǔ 宿 huǒ yàn huī
tóng bìng guī
鹿 hán lái
zhāi zhōng zhī jiàn jìn
zhī niǎo xià shēng tái
更多关于景云的古诗>>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