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陇头歌辞三首

朝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乐府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lǒng tóu liú shuǐ
liú shān xià
niàn shēn
piāo rán kuàng
cháo xīn chéng
xiǔ 宿 lǒng tóu
hán néng
shé juàn hóu
lǒng tóu liú shuǐ
míng shēng yān
yáo wàng qín chuān
xīn gān duàn jué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汉唐四朝,前后十朝,长安之名真正是名声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李白《金陵》诗说:“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卷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长安位居关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胜于天下独居第一。

关中周围群山环抱,东有华山、崤山,西有陇山,南有终南山、秦岭,北有洛水东西的黄龙山、尧山和泾水两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为六盘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约一百公里,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边境,山势陡峭,山路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水岭。古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艰危苦寒的陇山顶上,回望富丽繁华的长安卷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见陇水一股向东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种感受真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和悲壮。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陇坂,往往徘徊瞻顾,悲思涌起。历代流传歌咏秦陇的诗篇不下数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乐府民歌的三首《陇头歌辞》最为有名。

第一、三两首均以“陇头流水”起兴,与下文内容的联系是在陇头之水“流离”而下——无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陇(lǒng)头流水,流离山下。
陇头:陇山顶上,一说陇头(平凉、庆阳的一带)古代陇山指六盘山。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是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

念吾一身,飘然旷(kuàng)野。

朝发欣卷,暮宿陇头。
朝发:早晨从欣卷出发。暮宿陇头:傍晚住宿在陇山顶上;暮:傍晚;宿:投宿,住宿。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hóu)。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形容六盘山一带气候十分严寒,冻得舌头都卷了上去,不能说话;语:说话。

陇头流水,鸣声呜(wū)咽(yè)。
鸣声幽咽:天寒地冻,陇山下东流的河水结了冰,河流在冰层间呜呜咽咽,像人哭泣一样。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遥望秦川:遥望:远眺,即向东远望;秦川,指陕西省中部。这里的秦川,指陇山以东广大地区,不一定指中原或关中地区。

创作背景

陇头歌辞三首创作背景

山川风景是没有感情的,但登山涉川、观览景色的人却有感情;人们常常触景生情,每每借歌咏抒发。北朝西行服役的人们翻越陇头分水岭时,瞻望前程、回顾家园时感伤命运歌唱悲凉,这三首《陇头歌辞》便是当时劳动人民所传颂的。

作者介绍
北朝乐府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详情
相关作品
南北朝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chì)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天似穹(qióng)庐(lú),笼盖四野(yě,旧读yǎ)。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见:同“现”,显现。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chì chuān
yīn shān xià
tiān qióng
lóng gài
tiān cāng cāng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jiàn niú yáng
南北朝北朝乐府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这首诗意为:作为男子汉,想要健康强壮,就不需要结伴太多人。像鹞子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像群雀在两片波浪之间自由自在舞动一样,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行动能力。这首诗表达了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勇毅刚健的男子气概。

nán ér zuò jiàn
jié bàn duō
yào jīng tiān fēi
qún què liǎng xiàng
南北朝北朝乐府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这首诗的含义是在强调“马”和“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它表达了一个意思,即要想拥有一匹快马,就需要一个强壮有力、健康勇敢的骑手来驾驭;同样地,一个优秀的骑手也需要拥有一匹足够快速、耐力过人的好马来跋涉黄尘,才能彰显出自己的英勇风采。因此,只有健儿和快马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而且他们的合作必须是紧密无间的,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诗中最后两句话表明,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分别成为雄雌并存的英雄。

jiàn ér kuài
kuài jiàn ér
huáng chén xià
rán hòu bié xióng
南北朝北朝乐府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这首诗意味深长,抒发了一种以门前一株枣为象征的寓意。它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坚韧和延续,即使岁月流转,这棵枣树仍然不老,因此也有着“岁岁不知老”的形容。而阿婆不肯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就意味着无法延续家族,没有人可以抱孙子,这是一种悲哀的描写。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承传后代,让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续。

mén qián zhū zǎo
suì suì zhī lǎo
ā jià
sūn ér bào
南北朝北朝乐府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

这首诗词描述的是一个老女子驱赶着一群白羊进入山谷,她不愿意嫁人,甚至在一边踩地唤天。 在中国文化中,羊象征着温和、善良和节俭。老女子驱赶着一群羊进山谷,可能代表她在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身边有些许财产,而同时也暗示了她对于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保护之心。 而“老女不嫁”则传达出她拒绝男性的爱情或婚姻关系,可能是因为她已经年老,或者是因为她看透了世俗婚姻的虚伪和束缚。 最后一句“蹋地唤天”则显得比较神秘,但可以理解成是老女子发出的一种宣泄或呼吁,她通过踏踏实实的生活方式,向上天发出自己的信仰和态度。

yáng
bái yáng zài qián
lǎo jià
huàn tiān
南北朝北朝乐府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上马不捉鞭(biān),反折杨柳枝。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dié)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huàn)郎臂,蹀座郎膝边。
擐:系,拴。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jī)
羁:马笼头。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逐:跟随。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pó)(suō)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郁:树木茂密状。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我是虏(lǔ)家儿,不解汉儿歌。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bì)(bá)黄尘下,然后别雄雌(cí)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这首诗意境凄凉,描绘了一位行客离别时的心情。他上马离去,不想拿起鞭子,反而折下一枝杨柳,表示他对这个地方的眷恋和留恋。同时,他在蹀座上吹起长笛,让人听了感觉更加萧瑟,也表达出他内心的忧愁和孤独。整首诗通过这些描写,表达出行客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shàng zhuō biān
fǎn shé yáng liǔ zhī
dié zuò chuī zhǎng
chóu shā háng ér
南北朝北朝乐府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李波的小妹妹字雍容,把裙摆扎到腰里骑在马上飞驰起来就像狂风中的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射箭时她能左右开弓,而且必定一箭双雕。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他家的女子尚且如此勇武,若是李家男子上战场又有哪能抵挡?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qiān)裙逐马如卷蓬。
褰裙:撩起衣裙。卷蓬:随风卷起的蓬草。

左射右射必叠双。
叠双:指一箭射中两件猎物。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逢:碰上、遇上,这里是对敌、抵挡之意。

诗的首句简要地介绍了主人公的姓名、性别和大概年龄。“雍容”用在句中,既指主人公的名字,也暗示了她的气质,有助于形象地层现李波小妹坚定自信、遇事从容镇静,应付裕如的性格。

诗文以“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短短两句,将李波小妹的英姿栩栩如生地显现在读者面前。李波小妹撩起衣服飞身上马,骏马奔驰,迅捷而轻快,衣衫在马上飞动,好似被风卷起来的蓬草,她以百步穿杨之能,左右开弓,每箭能够射中两个猎物。在这里,“褰裳”、“逐马”的行动描写精细、准确,它与“如卷蓬”的生动比喻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现了李波小妹高超的骑术。“左射右射必叠双”,则一方面赞扬了李波小妹神奇的射猎本领,另一方面,显示了她非凡的战斗业绩。

最后两句,诗的笔势一转,面对能骑善射,英气逼人的李波小妹发出这样的感慨:李波家的妇女尚且武艺卓越,那么,李波家男子的武艺一定更加高超,无法抵挡。该诗把李波小妹作为衬托和铺垫,通过赞美她的骑射本领,从而颂扬李波一伙的人马精良、武力强大,所向无敌。

在诗尾点出题旨,收结颇为得体。可以看到,对于以李波为首的这支民间武装力量,官府和地主豪绅引以为患,而老百姓却非常拥护,并高度地加以颂扬。

全诗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把李波小妹盘马弯弓、勇敢善战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精神气概表现得鲜明突出,达到了“字立纸上”的艺术高度。诗的格调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纡回宛转,大异其趣,充分显示了北朝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xiǎo mèi yōng róng
qiān qún zhú juàn péng
zuǒ shè yòu shè dié shuāng
shàng
nán ān féng
南北朝北朝乐府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惊惶;火 通:伙)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dāng)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当户:对着门。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何:什么。忆:思念,惦记。军帖:征兵的文书。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辞:离开,辞行。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旦:早晨。但闻:只听见。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马叫的声音。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不用:不愿意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惊惶;火 通:伙)
  郭: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姊:姐姐。理:梳理。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著:通假字 通“着”,穿。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行:读háng。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惊惶;火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一证。尤其木兰替父从军、高度体现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wèn suǒ
wèn suǒ
ā jià
jīn nián xiāo
南北朝北朝乐府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这首诗描写了古代男子的悲惨命运。其中,“男儿可怜虫”表达了男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难,他们必须承担家族荣誉和财产的责任,并且要为此去冒生命危险。“出门怀死忧”则是指男子每次出门都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和死亡的威胁。 而后面两句“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则是表现了男子如果不幸牺牲,其遗体将会被抛弃在偏僻的地方,甚至无人问津,凄凉至极。通过这首诗,作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提醒人们珍惜生命、追求和平。

nán ér lián chóng
chū mén huái 怀 yōu
shī sàng xiá zhōng
bái rén shōu
南北朝北朝乐府
放马大泽中,
草好马著膘 。
牌子铁裲裆,
{钅互}鉾鸐尾条 。

这首诗词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因为它用了一些古怪的字和词语。其中“放马大泽中”意味着让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吃到新鲜的草,从而让它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 “草好马著膘”则表达了马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丰富的营养,肥胖的身体,使其更有生命力和力量。 “牌子铁裲裆”不太确切,但可能指的是马具或马鞍的一部分,以便在行驶时保护马的腹部。 最后,“{钅互}鉾鸐尾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读,但可能指的是某些与装备、武器或乐器相关的物品。 总之,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在大自然中畜养健康有力的马匹的场景。

fàng zhōng
cǎo hǎo zhe biāo
pái tiě liǎng dāng
{ { jīn } } máo wěi tiáo
更多关于北朝乐府的古诗>>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