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长沙过贾谊宅

朝代:唐朝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sān nián zhé huàn chí
wàn wéi liú chǔ bēi
qiū cǎo xún rén hòu
hán lín kōng jiàn xié shí
hàn wén yǒu dào ēn yóu báo
xiāng shuǐ qíng diào zhī
jiāng shān yáo luò chù
lián jūn shì dào ti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迟”,流落在楚地的迟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3-414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

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独:一作“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6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9
作者介绍
刘长卿
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详情
相关作品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独:一作“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sān nián zhé huàn chí
wàn wéi liú chǔ bēi
qiū cǎo xún rén hòu
hán lín kōng jiàn xié shí
hàn wén yǒu dào ēn yóu báo
xiāng shuǐ qíng diào zhī
jiāng shān yáo luò chù
lián jūn shì dào tiā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苍(cāng)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lì)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cāng cāng zhú lín
yǎo yǎo zhōng shēng wǎn
dài xié yáng
qīng shān guī yuǎ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当暮色降临山色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傍晚的时候。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犬吠:狗叫。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诗词大意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cāng shān yuǎn
tiān hán bái pín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fēng xuě guī ré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汤熏仗里千旗暖,
雪照山边万井寒。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天狩猎之后到温泉里泡汤的情景。宫城里气息温暖,适合在晚上欣赏美景。温泉池中升起的蒸汽将千旗所照亮,让人感到舒适和宜人;山边的雪水映射出万家灯火的寒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人告诉我们,他是在客舍中度过这个冬夜的,虽然没有钱财,但仍能自得其乐。他感到高兴的是,自己的诗歌可以送进皇宫,供春官或其他人欣赏。同时,他也希望能将一些不起眼的女子推荐给宫廷,让她们得到更好的生活。

dōng shòu wēn quán suì lán
gōng chéng jiā wǎn kàn
tāng xūn zhàng qiān nuǎn
xuě zhào shān biān wàn jǐng hán
jūn mén xiàn shuí xiàng
shě qián zhé ān
qiě wéi qín jìng zài
hái jiāng yán chǒu chūn guā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这首诗是描写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上有识之士和知音的渴望。 第一句“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中,文姬是汉代乐师,她所演奏的曲子能够被千百年后的人所欣赏,说明了音乐的传承很重要,而“千载一知音”则表示能找到一个真正懂得欣赏自己艺术的人非常难得。 第二句“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中,“胡人”是指北方游牧民族,而“楚客”是指南方文化区的人,也就是说,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南北两地的人们很难互相理解和沟通。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让人倍感凄凉。 第三句“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中,作者借着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边草的动静和陇云的深遂,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思考,这与前面的“千载一知音”形成了呼应。 最后一句“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中,“长江上”是指南方,而“出塞吟”则是北方士兵在出征前所唱的歌曲,在这里作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wén liú
qiān zǎi zhī yīn
jiě rén
kōng liú chǔ xīn
shēng suí biān cǎo dòng
lǒng yún shēn
shì zhǎng jiāng shàng
xiāo xiāo chū sāi yí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这首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时间总是不可阻挡地向前走,而人们的生命却短暂而有限。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衰老的感慨和哀叹。 诗中提到了一个庭院里长着新柯的树,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延续。但与此同时,诗人也感叹故友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同事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稀少。唯一留下的只有曾经共同走过的山路,然而回忆也不免夹杂着惆怅和失落,因为过去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

wàn shì rán zài
suì yuè
rén lián bái
tíng shù zhǎng xīn
lǎo xiàng féng shǎo
tóng guān jiàn duō
wéi jiù shān
chóu chàng wǎng fān guò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少年辞别魏国的皇宫,选择投身军旅生涯的故事。他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白发苍苍却仍然勇往直前。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是瘦马在草原上低头啃食着秋草,如此美丽而自由。而那些长期征战的士兵则常常思念他们的家乡和亲人。 当黄昏降临时,他们吹响了笳声告别白天,当拂晓时分,他们缚上胡汉装束出征,穿越寒霜与沙尘暴,继续前进。最后,诗人描述了这位百战之师如今身处云中郡,已成为强大的军队。 整首诗表达了一个对自由、忠诚、勇气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同时也表现了士兵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shǎo nián wèi què
bái shǒu xiàng shā chǎng
shòu liàn qiū cǎo
zhēng rén xiāng
jiā chuī sāi yuè
xiǎo jiǎ dài shuāng
dào yún zhōng jùn
jīn bǎi zhàn qiáng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万里猿啼断,孤村客暂依。
雁过彭蠡暮,人向宛陵稀。

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
渐知行近北,不见鹧鸪飞。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行旅者的孤独旅程。万里之外,猿声不绝,这让他感到惆怅和孤寂。在一座孤村里,他短暂地停留,然后又踏上了旅程。天色渐晚,雁群飞过,人们逐渐稀少,连宛陵也变得荒凉。他沿着青山旧路走来,白发苍苍,已经步入了余生。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离北方越来越近了,但却再也没有看到鹧鸪的身影,这似乎是在说明他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整首诗歌意境深刻,表达了行旅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感慨。

wàn yuán duàn
cūn zàn
yàn guò péng
rén xiàng wǎn líng
jiù qīng shān zài
shēng bái shǒu guī
jiàn zhī háng jìn běi
jiàn zhè fēi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 一作:七丝)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 一作:七丝)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古人在听七弦琴的声音,感受到凛冽的松风吹过。虽然古时候的琴曲美妙动人,但现代人却不常演奏。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líng líng xián shàng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diào suī ài
jīn rén duō dàn
唐朝刘长卿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纷纷黄叶满空庭。孤坟何处依山木,
百口无家学水萍。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秋来芳草自为萤。

这首诗意味深长,描写了一个落魄孤独的景象。作者在惨寒的天气里,独自掩着门扉,黄叶飘散充满了空旷的庭院。孤坟静谧地躺在山木之间,无家可归的人们四处流浪。 重阳节时,篱花依然开放,但邻居吹奏的笛子听起来就更加凄婉动人了。书房里没有人,卷轴被长时间放置不管。秋天来了,草木凋零,唯有一些萤火虫在闪烁点亮。 整个诗歌透露出孤独、落寞、失落的情感,通过描述自然和物象,表达了人类内心的苦痛。

cǎn cǎn tiān hán yǎn jiōng
fēn fēn huáng mǎn kōng tíng
fén chù shān
bǎi kǒu jiā xué shuǐ píng
huā yóu zhòng yáng
lín kān luò tīng
shū huǎng rén zhǎng juàn
qiū lái fāng cǎo wéi yíng
更多关于刘长卿的古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